第6章 李世民和晓晓得知对方心意

晓晓优雅地坐在柔软的沙发上,目光温柔地望向李世民,轻声说道:“皇上,您征战沙场多年,历经风霜,实乃我辈楷模。”李世民闻言,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抹怀念之色,他缓缓说道:“是呀,朕自幼习武,金戈铁马,驰骋疆场,虽苦亦甘。但朕心中最不愿的,便是你有半分危险。”言罢,他的目光温柔地落在晓晓身上,满是疼惜。

晓晓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轻声说道:“皇上,您十七岁便上战场,那时的您,定是英勇无畏。”李世民闻言,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他轻轻点头,说道:“是啊,那时朕年少轻狂,却也深知保家卫国之责重于泰山。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朕都会想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晓晓继续说道:“十九岁那年,您又救出了被敌军围困的父亲,那份勇气与智慧,真是让人钦佩。”李世民看向远方,眼中闪过一抹坚毅之色,他说道:“不错,时逢隋末乱世,朕又救父亲于危难之中,此后便踏上了这条漫长的征战之路。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朕从未后悔过。”

晓晓闻言,更加敬佩地看着李世民,她说道:“皇上,您还曾在十八岁那年救出了被困的隋炀帝,这份功绩更是让人赞叹不已。”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确有此事,当时炀帝被困,朕率部将前去营救,虽历经艰险,但终得成功。这也让朕在军中声名大噪,更坚定了朕保家卫国的决心。”

晓晓又问道:“皇上,您是哪里人呢?”李世民闻言,自豪地说道:“朕乃陇西成纪人也,那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无数英勇的儿女。”晓晓闻言,微微一笑,说道:“我是江南水乡的女子,来自吴越国,西施的故乡。那里风景如画,人杰地灵。”

李世民闻言,更加好奇地看着晓晓,说道:“原来晓晓乃西施故乡之人,那可是人杰地灵之地啊,难怪你如此聪慧伶俐。”晓晓闻言,脸上泛起了一抹红晕,她继续说道:“我的家乡还有一项独特的风俗,那就是十里红妆。”

李世民闻言,面露惊叹之色,他颇有兴致地问道:“十里红妆?此为何意?想必是你们吴越之地的独特风俗吧,晓晓可否与朕详述?”晓晓闻言,轻轻点头,说道:“在古代我们那里,大户人家的女孩出嫁时,嫁妆极为丰厚,甚至需要半副鸾轿才能装得下。这就是十里红妆的由来。”

李世民闻言,眼中满是赞赏之色,他微笑着点头说道:“果然是大户人家,嫁妆竟如此丰厚。半副鸾轿……这简直就是人间罕见的盛景啊。晓晓,你来自这样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李世民与晓晓漫步至十里红妆博物馆,步入这古色古香的殿堂,李世民不禁仰头而望,心中赞叹不已。这博物馆的宏伟气势,仿佛将世间所有的喜庆与繁华都凝聚于此,而那琳琅满目的十里红妆之物,更是被精心陈列,每一件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与文化气息。他转头对晓晓说道:“晓晓,你此番安排,真是费尽心思。这博物馆的布置,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晓晓闻言,脸上绽放出温柔的笑容,她指着不远处的一件物品说道:“皇上请看,这便是吴越之地特有的子孙桶。它制作精巧,寓意深远,象征着新人婚后能够早生贵子,家族繁荣昌盛。”李世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他仔细端详着这子孙桶,仿佛能从那精细的雕刻中感受到浓浓的祝福与期盼。

随后,李世民的目光又被一件精美的箱子所吸引,他指着那箱子问道:“晓晓,这又是何物?想必也是嫁妆中的珍品吧?”晓晓笑着解释道:“这是新娘藏被子的箱子,被子在吴越之地,是父母对女儿一辈子最真挚的祝福。它不仅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承载着父母对女儿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李世民听罢,心中感慨万千。他望着那箱子,仿佛能透过它看到父母对女儿无尽的关爱与呵护。他感慨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被子里蕴含的,当真是父母对女儿无尽的祝福与期盼啊。”

接着,晓晓又带着李世民来到了一顶华丽的轿子前。她介绍道:“这是娘舅的桥子,在吴越之地,新娘出嫁时,娘舅是必须陪同的。这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亲情的体现。娘舅在吴越之地的地位颇高,若他不高兴,甚至有权将新娘子带回娘家。”李世民闻言,不禁微笑点头,他觉得这规矩既有趣又充满人情味。

正当他们沉浸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时,李世民的目光突然被一件看似不太合时宜的物品所吸引——一口棺材。他微微一怔,随即问道:“晓晓,这棺材为何也出现在嫁妆之中?莫非是寓意新人白头偕老、福寿康宁?”晓晓摇了摇头,解释道:“并非如此。在吴越之地,新娘的嫁妆丰厚,生用娘家,死用娘家。这棺材的存在,是为了提醒丈夫尊重妻子的财产与尊严。若他随意动用妻子的嫁妆,便会被视为不尊重妻子的表现,从而受到社会的鄙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世民听罢,恍然大悟。他微笑着对晓晓说道:“原来如此,这规矩倒是颇有人情味。它既能保障女子婚后的生活无忧,又彰显了娘家对女儿的深切疼爱。在这十里红妆之中,每一件物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与深刻的情感寄托啊。”

晓晓小心翼翼地将那张精美的贺卡递到李世民面前,卡片上印着淡雅的花朵和细腻的纹路,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柔情蜜意。她心跳如鼓,手心里微微出汗,紧张地看着李世民接过那张贺卡。

李世民轻轻地翻开贺卡,手指摩挲着精致的纸张,仿佛要将这份心意融入心底。他的目光缓缓地扫过上面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如同跳跃的音符,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旋律。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眼神渐渐地变得柔和起来,那原本锐利如鹰隼般的目光,此刻却充满了温暖和柔情。

当他读到那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时,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一抹淡淡的笑容在脸上绽放开来。他的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句诗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甜蜜与温馨。

"好诗!好诗!"李世民喃喃自语道,声音中透露出深深的赞赏。他的目光再次落在晓晓身上,眼中满是惊喜之情,仿佛看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不禁感叹道:"晓晓,没想到你竟然有如此文采,真令朕感到欣慰。"他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晓晓的喜爱和认可,同时也流露出对她才华的惊叹。

然而,正当李世民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他的眼神忽然间闪过一丝疑惑。他轻声问道:"只是......晓晓,这首诗可是专为朕而作?"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似乎想要从晓晓的眼神中寻找出答案。他的心中既期待又担忧,期待着晓晓的回答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惊喜,又担忧这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晓晓心头一紧,脸上泛起一抹红晕,她低下头,轻轻地咬了咬嘴唇,然后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说道:“是的,陛下。这首诗正是我专门为您而写。”

李世民听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伸手抚摸着晓晓的头发,温柔地说:“晓晓,朕明白你的心意。不过,朕希望你能将这份才华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为大唐的繁荣做出贡献。”

晓晓点了点头,眼中闪耀着兴奋的光芒。她知道,这是李世民给予她的机会,也是对她的信任和期望。从此以后,她决心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大唐的繁荣添砖加瓦。

晓晓被李世民的问话弄得有些手足无措,她紧张得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不知所措地看着李世民,长长的睫毛微微颤抖着,然后轻轻地眨了眨眼,好像一只受惊的小鹿一样。随后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轻轻地点了点头,又迅速低下头去,脸颊上泛起了两朵红云,仿佛熟透的苹果一般,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一口。

李世民见到晓晓如此害羞可爱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微笑,那笑容犹如春日里的暖阳般温暖,让人感到十分舒服。他温柔地看向晓晓,眼神中充满了宠溺和爱意,仿佛想要透过晓晓的眼睛看到她内心深处的秘密。

“晓晓,你可知这诗句中的情意深重?朕……朕只是想确认一下。”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晓晓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抬头看向李世民,她的目光清澈而坚定,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她用力地眨了眨眼,试图掩盖住自己的羞涩,然而脸颊上的红晕还是暴露了她此刻的心情。

“我……”她刚吐出一个字,喉咙便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一般,无法继续说下去。她的目光闪烁不定,似乎在寻找合适的措辞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李世民注意到她的异样,嘴角微微上扬,轻声笑了起来。他缓缓伸出右手,轻轻地放在晓晓的头上,温柔地抚摸着她柔顺的发丝,安慰道:“晓晓,莫要害怕,有何想法尽可与朕讲,朕在此倾听着呢。”他的声音轻柔而温暖,仿佛一阵和煦的春风拂过脸庞,给人以无尽的慰藉。

晓晓深深吸了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她紧紧咬着嘴唇,再次鼓起勇气,终于轻声开口说道:“我心悦你。”她的声音细若蚊蝇,几乎难以听清,但李世民却听得真真切切。他微微一怔,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晓晓,你的心意朕已然知晓。”他的声音变得格外柔和,眼眸中流露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温柔与感激之情。他静静地凝视着晓晓,似乎想要透过她的眼睛看到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然而,晓晓似乎并未满足于仅仅表达自己的爱意,她又一次取出一张纸笺递向李世民。李世民接过来展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他轻声念出这首诗,脸上浮现出赞赏之意。

小主,

“好一句‘忽到窗前疑是君’,晓晓啊晓晓,你这小小的脑袋里究竟藏着多少诗意呢?”他的语气中夹杂着些许调侃和宠溺,目光温柔地落在晓晓身上。

晓晓听到这话后,娇羞地低下了头,脸色泛红,宛如熟透的苹果一般可爱。她小心翼翼地再次拿起纸笔,轻轻写下一行字:“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流水无意恋落花。”写完后,她悄悄地把纸条递给了李世民,仿佛那是她内心深处最珍贵的秘密。

李世民接过纸条,轻轻地展开,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当他读到那句“流水无意恋落花”时,他微微皱起了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沉思和感慨。然而,很快他便释然地笑了起来,仿佛明白了什么。“好一句‘流水无意恋落花’,只是这世间之情又岂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充满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无奈。

接着,李世民继续翻阅晓晓偷偷写下的诗句。每读一句,他的神情就变得愈发凝重,仿佛那些诗句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一字一句地念出这些诗句,声音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最后,李世民放下手中的纸,深深地看着晓晓。他的目光中既有理解,也有心疼。“晓晓啊晓晓,你这些诗句都充满了深情与哀愁,朕知道你的心意了。”他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怜惜与疼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