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使臣们,身着色彩斑斓、华丽无比的服饰,每一件都绣着精美的图案,彰显着他们的身份与地位。他们带着经过精挑细选、精心准备的礼物,那些礼物有的是珍贵的皮毛,有的是精美的工艺品,表面上满脸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般和煦,让人感到温暖。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促进双方的友好交流,增进彼此的深厚情谊。但实际上,他们心怀鬼胎,各有所图。
脱脱不花,这位在鞑靼部内地位摇摇欲坠、如风中残烛般的大汗,试图通过朝贡贸易,从明朝获取丰厚的赏赐。他深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草原世界里,财富就是权力的象征。他期望用这些财富来拉拢部落中的贵族,给予他们金银珠宝、珍稀器物,举办奢华的宴会,以此巩固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如同在狂风暴雨中紧紧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生怕自己被权力的漩涡彻底吞没。
而也先的野心则更为庞大,犹如一片广袤无垠、望不到边际的草原,他的欲望如同草原上永不熄灭的烈火,熊熊燃烧。他不仅觊觎明朝那令人垂涎欲滴、富可敌国的财富,更妄图通过频繁的往来,深入明朝的每一个角落,细致入微地窥探明朝的虚实。他渴望了解明朝军队的详细部署,知晓每一处关隘的兵力、将领情况,就像一个棋手,想要看透对手的每一步棋;他想弄清楚明朝武器的装备情况,是精良还是破旧,数量多寡,以便在未来的战争中知己知彼;他还对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极为感兴趣,试图从中找到可乘之机,如同在混乱的棋局中寻找破绽,为日后那蓄谋已久、野心勃勃的军事行动做充分准备。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也先内心的贪婪如同草原上在春雨滋润下疯狂生长的野草,愈发膨胀,不可遏制。为了获取更多的回赐,满足自己那永远无法填满、如黑洞般的欲望,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的国情,他所派的使团人数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从最初的数百人,到正统六年(1441 年),已然激增到 2400 余人。这些使团成员,骑着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高头大马,每一匹马都膘肥体壮,马蹄声如雷。他们带着堆积如山、琳琅满目的货物,浩浩荡荡地进入明朝境内。他们一路尘土飞扬,声势浩大,如同汹涌的洪流,瞬间给明朝的接待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各地的官员们手忙脚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庞大使团,毫无应对之策。为了安置这些使团成员,他们不得不征用大量的民房,将百姓们从家中赶出,百姓们眼中满是愤怒与无奈,却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在心中默默诅咒。官员们还需调配众多的物资,粮食、草料、生活用品等,使得地方物资储备急剧减少,原本平静的地方秩序被彻底打乱。
明朝廷见状,不得不出手干预。朝堂之上,大臣们各抒己见,激烈讨论,从白天争论到黑夜,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又随着太阳的落下而消失,月光取而代之。最终决定规定脱脱不花所派人数不得超过 300 人,也先所派人数只准在 100 到 200 人之间。这一规定,如同在汹涌的洪水中筑起一道坚固的堤坝,旨在限制瓦剌部的势力渗透,维护明朝的核心利益,保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然而,第二年,鞑靼和瓦剌却公然无视明朝的规定。一支由 2300 余人组成的庞大使团,从大同浩浩荡荡地入塞。他们身着鲜艳夺目、绣满精美图案的服饰,骑着膘肥体壮、奔跑如飞的战马,大摇大摆,毫无顾忌。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挑衅与不屑,仿佛明朝的禁令如同废纸一般,不值一提。面对这一公然的挑衅,明廷并未采取强硬的措施。朝堂之上,大臣们虽义愤填膺,有的甚至气得拍案而起,桌子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来,但在一番激烈争论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放任迁就,这一决定无疑是在给燃烧的战火添柴加薪。
此后,瓦剌部愈发肆无忌惮,每次派遣的使团人数都在 2000 人左右。这些使团在明朝境内,如同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的土匪。他们所到之处,肆意妄为,扰乱沿途官民的生活。在城镇中,他们强征民夫,用皮鞭和刀剑威胁百姓们为他们搬运货物、搭建营帐。百姓们在皮鞭的抽打下,只能默默忍受,心中充满了仇恨。在乡村里,他们抢夺财物,无论是百姓家中辛辛苦苦积攒的粮食,还是那成群的牛羊等牲畜,皆被他们洗劫一空。许多百姓因此陷入绝境,面临饥饿与死亡,原本宁静的乡村变得一片死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甚至违反明朝的禁令,与当地不法之徒勾结,进行武器交换。在阴暗潮湿、鲜有人至的角落里,他们与那些贪婪成性的商人秘密交易。一箱箱锋利的刀剑、一张张精良的弓弩,这些原本用于保卫明朝的武器,就这样在金钱的巨大诱惑下,流入了瓦剌部的手中。而这些武器,极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被用来对准明朝的百姓和士兵,给明朝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威胁,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