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后,子受专程造访太史官府邸,会见向挚。
“我要统一大商文字!”
说出这个主张,向挚吓了一跳:“你说什么?统一文字?”
看到子受肯定的态度,向挚质疑:“可是寿王殿下,此举阻力太大,实施起来,千难万难!”
子受注视着向挚的眼睛:“太史官,你就说,统一文字好不好?”
“当然好,这可是天下文人梦寐以求的事,不止文人,所有百姓也必然赞同。”
向挚几乎是不假思索。
“有了统一的文字,不单人们交流更顺畅,民心也更加具有凝聚力,大商也将更加昌盛,”子受语气郑重,“我们是在做一件功在千秋万代的大事!”
向挚的眼睛亮了,浑身充满了干劲。
子受微笑,有这位的支持,此事妥了!
子受安排给了向挚一个任务:协同其他史官,把他们所知的大商所有文字整理出来,并全部加上注解。
接到这个光荣任务,向挚他们马不停蹄,夜以继日的搜集整理。
三天的时间,他们就整理出来了四百七十三个大商文字。
子受查看了一番,甚为满意。
然后他以《千字文》为参考,一一比对,又添加了五百多个文字,并给这些字加了注解。
这样,就有了一千多个文字,每个文字都用一根竹简写在上面,都加了注解。
接下来,子受让将这些字按照笔画多少的顺序排列起来。
斟酌了片刻,子受重新取来一根竹简,写上:《殷商字典》。
这一千多枚竹简,将开启殷商文化的繁荣!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主要还是用毛笔写字。
尽管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朝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使用毛笔!
当然,毛笔书写的资料难以长期保存,这的确是弊端。
那么自己的《殷商字典》,为了可以广泛流传,还是刀刻为好!
为了完成此项工作,子受自掏腰包,投资一万两白银,开了一家简坊。
雇佣了上百个读书人及工匠,制作雕刻竹片,牛皮绳串联。
子受制作的竹简,长度为四十厘米,宽半厘米,厚度二毫米。
这样的一枚竹简可写三十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