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黄河凌汛

分流灾民,这又不是分钱,哪个诸侯国肯接收啊?

朝廷硬派,搞不好弄得矛盾激化。

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益交换,可是大商拿什么东西和诸侯国交换呢?

就算要交换,我一个太宰,虽也是九卿之一,但这个我说了能算吗?

“大王!倘若各诸侯国提出苛刻条件,臣下该如何应对?”

太宰赶紧说出自己的难处。

帝乙显然已经不耐烦:“商容,你乃百官之首,这些事还要孤家来帮你想办法吗?”

商容哑口无言,痛恨自己干嘛要提什么建议呢,这回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帝乙示意太监,太监随即高呼:“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商容没办法,只好召齐内服官,分派此事。

商朝官职分内服和外服,内服可以简单理解为文官,外服可以简单理解为武将及诸侯。

按照帝乙大王的意思,商容起草国书,分发给朝歌周边的近百个诸侯国,要求各诸侯国接收灾民。

商朝时期诸侯国众多,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可知当时的诸侯国至少有八百多个。

《史记》记载,西周伐商的总人数为四万五千人,而西周就有一半人,也就是二万多人。

八百诸侯合计只有二万多人,难道除了西周,每个诸侯国只有几十人?

所以八百诸侯会盟当然是《史记》的刻意抹黑,表明天下皆反的意思。

诸侯或是世袭,或是为大商建立功勋之人,岂会如此泛滥?

遍阅史书,能从文献中找到的,商朝诸侯确有其名的,也仅仅有不足三十而已,当然有一些小的诸侯国没有记载,但也绝对不会夸张到八百!

回过头来说商容,在发出国书之后,接连几日,都没有收到回音。

没有回音,其实就是回音:不愿意!

也有不少的诸侯国,迫于朝廷威压,违心接收一千两千的灾民。

总人数也刚刚凑够两万人,这里可是还有二十万人!

帝乙在朝堂上耐不住火气:“这些诸侯,平日里,孤王待他们不薄,关键时候都不肯为国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