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湾里一个退休干部找到我

谭文生说:“不消算人脑壳,冇一半人在屋里作田,面积也冇得一半!”

两个老人家也承受这个事实:“谭文生哇得冇错,确实冇好多人作田,依我看,作田的人会越来越少,等我们六七十岁的人走了,田会冇人作!”

江玌观边听边点头:“甲甲湾里情况都差不多,有一半人作田都算多的了,我三星塘冇得三分之一的人作田,好多荒了。其实现在作咯点田,根本不缺水,除非遇到天干年成。不比原来,塘里冇水就作田不成,江家湾年年还组织人上灌区守水,现在哪还有湾守水的?水需求少了多半,只要塘不漏,加上天落的雨,足够作一季禾的用水了,禾干不死的!”

江玒观说的是实情,记得一到搞双抢用水高峰,如果碰上天干,我江家湾几乎年年要组织几百人上渠道守水,一直守到大坝为止,算起来弯弯拱拱有三四十里路程,百把甲闸门,一个闸日夜轮流得安排两个人,大闸得安排三四个,目的是怕打架子。守闸经常跟沿湾放水的发生矛盾,不多派两个人守镇不住对方。现在已好几年冇去守水了,说明作田的人确实少了蛮多,或者说农民已不指望卖谷维持生计了,不怕辛苦,不如去打工,收入比种田土强多了。

当然,农民对田土的依赖性少了,并不代表修整山塘水库没了意义,国家能批项目,说明国家重视,知道未雨绸缪的重要性,起码对还在作田的人讲,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江玌观的意见引发了大家的深思,开始琢磨他的用意,塘糊眼高低已变得无关紧要,高有高的好处,低也有低的好处,没必要争执到互不相让。水库闸门不可能安很低,水闸最多能放出三分之二的水,剩下后只靠塘糊眼排放了。

小主,

江玌观终于摆明了自己的观点:“依我哇,既然现在水库的主要功能不在灌溉上了,那就不能浪费,好不容易修好水库,就要做到灌溉养鱼两不误,咯样大的水库,一年光承包钱就不少了,村里正冇钱开支,也算开源了。我屋离得远,要不一两万块钱一年我都愿意包!”

不得不说,江玌观考虑得全面些,这与他的经验是相关的,他家既种田又包塘还养猪,现在又是村里会计,所以考虑得长远。如果这水库被江玌观承包,确实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江玌观最后说:“我的意思是水闸可以安高些,不能一提闸就把水放光了,但塘糊眼可以安低些,便于包塘的人干塘放水,要不这么大的面积,哪怕只有米把水位,要想抽干水,都要好几天!自然排放可以节约干把两千块钱电费。当然,承包时要照顾承包人的利益,不管天干到嘛个程度,都不能扯塘糊眼,只可以下潜水泵抽!塘糊眼只有包水库的人可以扯,谁违反了谁承担责任!这点要在合同中写明,免得到时扯卵蛋!”

江玌观一番话说完,几个人连连称是,都说江会计老虑周全,既保证了田土用水,又照顾了包水库人的利益,将水库价值发挥到了最大。

见大家赞同自己的主张,江玌观又说:“现在的塘糊眼做得也简单,过去是用石灰石头起的排水沟,既麻烦又不好用,现在直接买150的胶管,从水库底通到水库下,两头用盖子盖住,干水库时把两头盖子拧开就行了,轻轻松松就把塘干了。我屋里那口大塘就是咯甲办法,安排水管时请人挖田里泥巴跟塘墈就用了三四甲工,现在水库有挖机,还不一次性做好?到时想做做不了!”

还是江玌观想得周全,无疑他的方案得到了一致赞成,只管按此施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想象了蓄满水后的谭家水库,碧波荡漾,水面鸭鹅成群,水里鱼虾跳跃,而岸上又是果树排排和散养的土鸡,还有几排猪场,排的粪便发酵后又是鱼的好饲料……

“湾里卫华找你盖嘛个章,冇等到你甲人又回去了,下午可能还会来!”一进屋,母亲就跟我说了这事。父亲在旁补了句:“是哇盖起屋的章!”

“卫华准备在湾里起屋?”我心生疑虑,怕父亲搞错了,城镇户口怎么可能在乡下批地基起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