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错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等的有利条件,在全军大造舆论:
“我等伐鲁有功,却无锱铢之赏。废太子魏申,趁大军出征期间,发动政变,大搞叛乱,弑父屠弟,人神共愤!”
“废太子篡夺王位,因魏错忠心,故必欲见诛。错欲以一人之首级,换全军之安全,自今日起辞去主将之职,自请伏罪,由副将率领诸军,回师大梁。”
这一招发动群众相当见效,魏申当年西河大败、太子被废多年,这些是举国皆知的事实。
在魏军士卒的认知里,魏申上位,唯一一种可能就是篡位夺权。特别是老王与太子先后殒命,就更符合阴谋论的猜想与揣测。
魏错一番以退为进,成功激起了全军的复仇斗志。
再加上忠于魏错的副将、校尉等人的私下发动,众军齐聚军营,高喊口号,要求魏错带领大家勤王大梁,拨乱反正。
魏错几次三番不肯,更将全军的情绪一点一点撩拨得如同野火一般,一发而不可收拾。
关键时刻,魏错终于走出营帐,只见他重甲之外,一身重孝,一副为老王和太子服丧的模样,更使全军的求战之心达到了高潮。
魏错登上营中敌楼,振臂一呼,全军肃静。
魏错进行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说,总结了魏申篡夺君位、残害黎民、祸乱朝政、有功不赏等等等等十大罪状,提出“为先王复仇、为太子复仇”的战斗口号。
副将与众校尉深谙气氛组的重要作用,立即振臂高呼:“为先王复仇!为太子复仇!”
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群体规模越大,从众心理越明显。十万“复读机”的效果非同小可!
当“为先王复仇!为太子复仇!”的口号越喊越响,全体士卒不加思考地参与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与跟风进程中,几轮口号喊下来,全军热血全部沸腾了!
正当此时,公孙喜派出的使臣迎着魏错军的前锋来到,他不识时务地在营前高呼:“求见太尉!”
公孙喜这招“明升暗降”的鬼把戏,魏错看得清清楚楚,若是贪恋这一点点虚名,他魏错就不会悍然起兵了。
强兵一起,势不可收!
既然使臣来了,也不能不让他发挥点作用,于是魏错大手一挥:“斩,祭旗!”
使臣血淋淋的脑袋被拿来祭旗,也亮明了魏错与魏申伪政权势不两立的态度,更坚定了全军拨乱反正、伐罪平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