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贾家门风

我结合自己的想法说给你听吧。

上古时期人无私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这类似于我们草原上的一些原始部落。

他们除打猎和战争外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而祭祀由巫祝掌管,能通灵的巫祝们通过祭祀祈求上苍的保佑,进而传达神灵的指示。

因为环境恶劣所以人人都相信神灵,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以祭祀为主体的秩序。

祭祀时需要人们遵守的规则便是《礼》,祭祀时演奏的乐舞就是《乐》,祭祀时唱诵的祝词便是《诗》。

礼乐诗便是流传下来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也代表着最初的权力。

部落里的人们都要听从并辅助巫祝以便于祭祀,不管巫祝是不是真能通灵,部落成员相信便是最大的力量。

人们因礼而获得秩序,这便是礼的作用。

在祭祀之外,生产中因为工具简单环境恶劣,所以部落首领便以整个部落的生存为唯一目标,此时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部落的灭亡,所以必须保证成员间公正公平。

原始部落根本不可能像你们现在一样等级分明,古人很简单,首领要是不公正,可能立刻就会被生气的一方用石头砸死。

这就是“允执厥中”,如果不把提绳挂在秤杆的最中间来分食物,就会非常危险。

所以我认为,孔子想要的理想社会其实是环境太过残酷而被迫形成的。

既然以部落生存为唯一目标,那么劳力便是一切,所以婚礼和丧礼便显得尤为重要。巫祝们沿用祭祀的礼节设置婚礼和丧礼的标准,让人们能够在和谐的秩序中学习生和死,也能避免产生摩擦导致劳力受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礼节越来越多,诗和乐的形式也越来越广,逐渐形成了统治的基础。

至于《尚书》便是上古时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也没有其他流传下来的史,所以只能不加改动让它继续流传下去。

《春秋》是孔子当时所在鲁国的国史,是孔子想要复兴王道的理想。后又经不同的人立传解释,分为《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其实孔子所坚持的理想早就没有了现实的基础,人们生存环境变好,不公正的分配不会导致立刻就饿死人,而财富和权利的分配也不需要部落成员参与了。

首领官员们有了过多的财富需要有护卫守护了,这时候没有哪个首领能被人一石头砸死了。

所以,道德沦丧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这时候谁还会关注公平与公正呢?

也只有像孔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才会奔走呼号,他们想要追求先前的公义,想要恢复先王的仁德,想要百姓们都能安生的过日子。

唉,谈何容易啊。

他整理了所有能让周朝秩序稳定的法宝,但周朝毕竟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