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零三章中医药调理肠胃脂肪瘤

每日医案 短耳的兔子 1005 字 13小时前

肠胃脂肪瘤

[病案]李某,一名17岁的年轻男子,在1971年2月开始出现左腹部疼痛。起初,疼痛为阵发性,但随后逐渐演变为持续性疼痛。李某前往南通市某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为多发性小肠息肉,医生建议手术治疗。

3月27日,李某前往上海某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经检查发现,患者左下腹部有一个约6×8厘米的肿块,压痛明显。右上腹部也存在压痛,但无反跳痛现象,肠鸣音不亢进,且出现呕吐症状,大便不通。腹部透视检查显示,患者腹中部存在少量积液囊,可能是腹膜刺激现象所致。超声波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左下腹部存在实质性肿块。

李某的白细胞分类显示:白细胞计数17.5×109/L(克方毫米),其中中性细胞占84%,淋巴细胞占14%,嗜酸性细胞占2%。血清检测结果显示:钾20毫克%,钠320.8毫克%,氯化物650毫克%。

3月31日,李某的白细胞计数降至4.2×109/L(4200克方毫米),其中中性细胞占57%,淋巴细胞占33%,大单核细胞占1%,嗜酸性细胞占9%。4月6日,患者接受胃肠钡餐检查,结果显示胃及十二指肠显着扩张,十二指肠远端近屈氏曲处梗阻。尽管经过体位改变,仍未见钡剂进入空肠曲内。经6小时和24小时观察,钡剂均未进入小肠,提示患者存在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样病症。

4月12日,患者接受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医生发现患者左下腹部空肠套叠约14厘米,肠腔中有许多黄豆至鸽蛋大的脂肪瘤。医生在距离屈氏韧带10厘米处切断空肠(包括肠腔内脂肪瘤)10厘米,同时发现小肠腔内也存在散在的脂肪瘤,但无法切除。根据X线摄片及乙状结肠镜检查结果,医生发现在胃、结肠、乙状结肠内均存在“息肉”。

病理报告显示,患者小肠脂肪瘤伴粘膜溃破、出血及继发感染。鉴于病情复杂,医生认为目前无特殊疗法,遂决定让患者出院。患者出院时,表现为面容消瘦、体质羸弱、食欲不振、进食即呕吐、头昏腹胀、胸闷气逆、口干少饮等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涩。

[治则]破血消坚,消导行气。

[方药]川朴30克,炒莱菔子30克,枳壳9克,桃仁9克,芒硝9克(冲服),赤芍15克,川军15克(后下)。药后无效。后考虑病患日久,正气虚弱,不宜攻消,应先予扶正,培补脾胃益气。处方:党参15克,生黄芪30克,土炒白术9克,山药9克,当归9克,姜半夏9克,石斛9克,麦冬9克,陈皮6克,炙甘草4.5克。上药连服12剂,转机不大,乃因脾胃受克多时,大队峻补又不能受纳,遂缓缓投药,3日1剂,以养身息,冀药力能达病所。6月25日复诊,病情大有好转,精神渐振,纳谷亦佳,体重增加3.5公斤,此气液已复,形症渐实,攻消条件已备,遂以消导行气,破血化积、祛瘀止痛,处方:沉香6克,木香6克(后下),乳香6克,没药6克,红花6克,降香9克,桃仁9克,莪术9克,三棱9克,山楂9克,地鳖虫12克,炙甘草4.5克。上药连服70余剂,追访六年,无任何不适。现身体健康,已参加工作五年,经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四次钡餐及灌肠X线复查,证实肠胃脂肪瘤已全部消除。

[评析]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症瘕积聚范畴,其发病机理与正气衰竭、脾胃受克、气滞血瘀和瘀积为块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病理因素相互影响,郁结于肠胃之间,最终形成“息肉”。治疗原则应当以破癓消积、行气活血化瘀为主。

然而,患者病情复杂,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首先,患者可能因手术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这需要加以重视。其次,脾胃功能受限,纳谷不下,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此外,病程较长,正气虚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首先采取扶正的方法,以益气健脾为主,以恢复患者的正气。待正气逐渐恢复后,再针对性地采用攻消行气、活血化瘀、破症消积等方法进行治疗,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我们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我们可采用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安慰鼓励等方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患者的饮食调整,以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满足身体恢复的需要。

另外,针对本病的不同阶段和病程,我们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早期阶段,可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方法,预防病情恶化。在病情加重时,我们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在治疗本病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通过先扶正、益气健脾,待正气逐渐恢复后再进行攻消行气、活血化瘀、破症消积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的痛苦。此外,我们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饮食调整,以全面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