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喀纳斯湖·禾木村

此桥名为“禾木桥”,是进入禾木村的必经之路。

据介绍,这座桥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后来由于木桥年久失修,在1970年重建新桥。

新桥东西两端,建有门拱和双开木门,桥两头分别立有高大的木牌坊,中间上方有木头做的“禾木”两字。

站在桥上,就可以看到,桥下清澈的河水流淌,河两岸绿树成荫,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过桥进到村里,走在村中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木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

禾木村居民的小木屋,与喀纳斯村、白哈巴村的建筑外貌极为相似,皆为单层双坡顶的木楞屋。

村民采用井干式结构建房,使用当地的树木来建造房屋。

房屋半面呈井干式结构的原木,上面则是尖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井干式的房屋结构,是将原木一根一根镶嵌在一起,中间会垫一些苔藓,补漏空隙,既能抵挡风雨又能抵挡暴雪。

在西斜的阳光照射下,这些小木屋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金黄色光芒。

小屋旁边的松树三三两两地散布着,全都高大笔直。

村中还长有白桦树,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树中间,因为枝干雪白,便很显眼,再加上蓬勃的树冠,似一把把大伞。

阿尔泰的气候和俄罗斯差不多,在禾木村的背后,就是中俄边境上的友谊峰,西伯利亚的风从友谊峰吹过来,随着地势降低,骤然变暖,便孕育出了这片浓密的山林。

村中有人骑马,在路上快速奔驰。

村子不大,从一家到另一家,原本不费什么事,但或许由于长久骑马的习惯,他们仍挺胸耸肩,把马打得飞快。

马儿大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