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日新月异7

不明不清 第十个名字 1303 字 2个月前

不愧是钱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对钱的敏感度真的很灵,仅仅在茶摊里听了几耳朵报纸,马上就萌生出了一个既赚钱又赚名声还积德的念头。

他所说的京债,有点类似后世的助学贷款,专门针对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假如有一位南方举子要进京赶考,靠家里和政府补贴凑够了盘缠,高中了进士,这时候有可能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兜里的银子不够花了。

考中了进士,还会银子不够花吗?当然会了,除了一甲前三名和二甲第一名马上就能获得官职之外,剩下的进士还要经过入职考试,合格者分派到翰林、六部、六科和各地任职。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程序,实际上自打明中期开始,每一届进士的数量都要比官员空缺多,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即便考中了进士,也不能马上授予官职,得排队等着。

原则上讲在等待吏部安排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是可以回家的,但远在几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傻等,肯定没有守在京城拜拜座师、结交一些官员,获得好职务的机会大,所以大部分应届毕业生还是要留在京城,四处递简历跑关系。

这时候就牵扯到一个经济问题了,留在京城的吃喝住行包括送礼银子谁给?家境殷实的可以吃父母,那家境不是太富裕的咋办呢?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于是一个专门为进京科考的举子和金榜题名的进士们融资借贷的行业的就应运而生了,叫做京债,顾名思义,滞留在京城期间欠下的债务!

这类贷款的利息高低是有前提的,如果金榜题名,那好,利息就是高档的,啥时候任命官职了啥时候开始偿还。如果没考上,就按照低档的利息偿还。

说到这里肯定就有人会起歪心思了,琢磨着上任当了官谁还敢来追债不成。如果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先不提古代官员的名声很重要,光是债主们的后台老板就不是一般官员能对抗的。

但凡是能做这种买卖的钱庄和个人,百分百都有朝廷重臣撑腰,所获利润有多一半会以各种形式进入了高层手中。比如说户部尚书赵世卿,他虽然不参与党争,也兢兢业业做事情,却和清廉沾不上边。

根据东厂的密报,赵世卿每年从户部挪用的银两高达上百万,基本都是用于发放京债,在山东籍的举子和进士当中,占据了大部分贷款份额。

但你要说他贪吧,任户部尚书这么多年了,工作上勤勤恳恳、账面上干干净净,没亏欠过朝廷一个铜板,也不曾大肆收受过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