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道家大能列子

【一口气看完道家宗师级任务——列子#历史#小知识#思想】

他是道家宗师记中的大师,被后世誉为人中豪杰,他也是仙人级别的圣贤。据说他可以御风飞行。其实,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家中失传的例子——子明玉,一座羽寇字云,战国时期郑国人。

一提到道家人物,多数人马上会想到老庄。其实还有一个人,影响力虽然不及老子和庄子,但境界可以说毫不逊色,这个人就是列子。

据《庄子》记载,列子曾经问道于观隐,也就是引起函谷关请老子写《道德经》的那位官尹,又称官尹子,道教楼观台文史派祖师。

观隐得老子真传,而列子问道于观隐,深得老子道学精髓。列子是老子之后第一个把道家思想发扬光大的人。庄子虽与列子无师承关系,但庄子书中多处都有列子的痕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列子主张清静无为,思想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并且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桂墟学派。他的学说主张贵,强调万物齐一。

成名于《列子》一书,主旨在于宣扬不可训之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顺其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据说列子达到了可以御风而行、飘逸洒脱的境界。

列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是非标准和生活准则也十分明确,其人品道德修养更是高尚。《列子·天瑞》记载,列子在郑国的莆田定居,40年都得不到赏识。

在郑国的国君和大夫们看来,列子这个人就是平平常常的小老百姓,他们对他马马虎虎,从未高看一眼。

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包括之前的老子、后来的庄子,没有一个受重视、受待见的。

正因为淡泊名利,列子一生过得穷愁潦倒。庄子有一句话是列子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连庄子这样的简朴之人都觉得他穷,可见列子生活真不是一般的困窘。但列子有骨气,他无所求,并不是得不到。

所以当郑国的宰相子阳给他送来粮食救济他的时候,他竟然坚持不受。对于列子而言,基本的生命保障就够了,太多的外物对他而言并不需要。由此可见,列子不为外物所累,淡泊名利的境界。

何为贵虚?列子的贵虚思想一直与老庄思想接近,关涉的是精神经济问题,属于养生至深的学问。

极道表示冲虚自然、不知不为之意,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也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更是养生自身所当遵循的根本准则。

列子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着,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

这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体包括以道为本、无为、求真、无心之境、安民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者有无极万一名医,故谓之虚,借此强调万物齐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转变人的认识,屈服于人的常情,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缓和心灵的痛处。

《弟子仲》一篇借龙叔之口揭示了这一道理:“得而不喜,失而弗忧,生如死,视福如贫,视人如己,视己如人。”

意思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看待生死,坦然自若地看待所有人。而龙叔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万物齐一的道理。

我们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便可以对社会生活的贵贱、荣辱、得失以及生死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动荡变化中不动心、不留情,达到自然的境界。

列子的生死观也十分独特。列子去卫国的道路上,看见道旁有一个上百年的死人头骨。列子指着头骨对学生说:“人从来未曾死过,也不曾生过。只有我和这个人知道其中缘故。”

列子参透了生命的真相。道家所谓性命双修,所谓死亡就是命的终结,而且回归于天道。对于性而言,不受他物所生,不受他物所化,所以不生、不增、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