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少数民族佤族与孔明先生的承诺,诸葛亮悲怆的一生…

“此事如今天下皆知,万民知晓这份赤诚,这将大大鼓舞我蜀汉军民的士气!”

闻言费祎若有所思,缓缓开口:“丞相,从佤族的坚守中,我们也能看到百姓对太平的渴望。”

“他们虽处南疆一隅,却心怀家国,为守护国土与侵略者抗争。”

“这也提醒我们,日后治理蜀汉,更要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方能凝聚人心,保我大汉基业千秋万代。”

诸葛亮点了点头。

“他们以守土有责为信念,抗击外敌,扞卫国土,实乃我华夏之脊梁。”

在诸葛亮心里,佤族人民的英勇抗争,不仅是对那份承诺的践行,更是对家国大义的诠释。

与他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一脉相承。

时锦初话音停顿了两秒,随后叹息一声,说道:

“自27岁走出隆中辅佐刘备,操劳半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效忠蜀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诸葛亮一生无疑是悲怆的。

自隆中起,他的命运便与动荡乱世紧紧相连,从此踏上那条荆棘丛生、满是坎坷的兴复汉室之路。

白帝托孤后,他独挑蜀汉大梁,面对孱弱的国力与年幼的后主,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得他喘不过气。

每一个深夜,丞相府中总是灯火长明,他在堆积如山的公文中穿梭,为蜀汉的大小事务殚精竭虑。

他整治内政,推行严苛却公正的律法,力求让蜀汉上下一心。

发展农商,亲自指导农耕,只为储备足够的物资以支撑北伐大业。

北伐途中,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挥师北上,却又一次次被现实无情地击退。

街亭之失,让他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那是他战略布局中的一次重大挫折,却也只是他坎坷北伐路上的一个缩影。

他不顾身体每况愈下,拖着病体,依旧坚守在营帐之中,一遍又一遍地推演战局,期望能找到破敌之法。

秋风五丈原,营帐内的灯火在冷风中摇曳,就像他逐渐消逝的生命。

他强撑着,将最后的谋略与嘱托一一交代给姜维等人,眼神中满是不甘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