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征途一路向洋(六)

然后,面对着学员们,潜龙首先回顾并讲述了中国进行北冰洋及北极海洋科学考察的历史,他说:

“伙伴们,你们应该都知道我国北极科考的历史背景吧,我国北极科考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回想起过去那个艰难岁月,我们的前辈们怀揣着蓝色梦想,面对刚建国时的那种一穷二白的状况,孜孜追求着心中的深蓝梦想,当时的一位中国人便开始了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1950年,我国留学生高时浏进入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成为有史可查的第一个进入北极的中国人。1958年,新华社记者李楠进入到北极采访当时苏联的科学考察站,并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1986年,根据中国-加拿大恐龙合作考察计划,我国科技工作者董枝明和余超两名前辈就与5位加拿大科学家一同奔赴加拿大北极地区考察了25天,这是我国专业科学考察人员第一次进入到北极地区。1995年,我国科学家以民间组织和民间集资的形式,开展远征北极点科考活动。1999年7月,国家海洋局组织了由专家和船长组成的北极考察团,考察了至北极点的北冰洋航线和自然环境。这些考察活动为我国政府组织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1999年7月1日,我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首航北极,执行首次科学考察任务。这是我们国家首次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北极考察,也是我们国家的科学考察船首航北冰洋。此后,“雪龙”号多次执行北极科考任务,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18年,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二号”又成功下水了,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国家在北极地区的科考能力。“雪龙二号”具备双向破冰能力,能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国家北极科考的效率和安全性。…”

潜龙心潮澎湃地回顾讲述着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历史后,又接着说道:

“小伙伴们,我们要珍惜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让我们能够全面系统的再学习再教育,希望大家认真学好实操技能,不负祖国的重托,要不辱使命,练好科考本领,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努力,一起加油!…”

潜龙充满激情地做完学习动员后,就开始详细地向大家介绍起船上所拥有的各种科考专业设备仪器及各自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诸如:…从高精度的声呐系统,它可以探测到海底最微小的地形变化;到复杂的样本采集装置,能够精准地获取海水、海底沉积物等各种样本。

队员们分成了各个小组,轮流进行着各种各样科考设备及仪器的操作练习。他们的脸上既有对新知识的新鲜感,又有着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有一次,在操作一个模拟的深海探测设备时,一群队员遇到了难题。设备的某个参数总是无法调整到正确的数值,大家的脸上逐渐露出了焦急的神色。潜龙看到他们这种状况后,缓缓走上前去。他的目光像鹰隼一样锐利,认真仔细地在设备上检查着。他一边检查,一边耐心轻声地向队员们细致讲解着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他的声音平静而沉稳,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这几个年轻队员们原本紧张的心情逐渐平静放松下来。在他的认真指导下,队员们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处,并成功地调整好了设备参数,大家心情愉悦地认真学习操练着不同的科考设备和仪器。

小主,

随着上课时间的一天天推移,三个月的专业知识学习及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时光在不经意间渐渐溜走。在这三个月的时光里,队员们不仅熟练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熟练的设备操作技能,还相互形成了一种紧密配合团结友爱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

终于,远航出征北冰洋的日子来临了。新型AI智能大型中国极地科考船“鲲鹏三号”停靠在中国海科院下属的北方港口中,船身通体是鲜红色,整个船体巍峨高大,在初夏时节灿烈的阳光耀下闪烁着金属般的火红光泽。

潜龙带领着全体科考队员们于五月二十号就来到了北方A港口,经过十天在“鲲鹏三号”极地综合科考船上的全封闭实际操作练习后,全体科考队员们已经熟悉了船上的情况,完全进入到科考工作状态中了。

六月一号早上六点半,潜龙和全体科考队员们在北方A港口食堂吃好早饭后,就排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来到科考船所在的码头上。

码头上,欢送科考队远航出征的队员们家属仍和港口职工们围聚在这里。国家海洋管理局的常务副局长刘浩及海科院院长郑飞分别代表国家和海科院做了一些简短的欢送讲话,鼓励科考队要不负重托,克服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平安顺利地圆满完成科考任务。

随后,潜龙代表整个科考队发了言,欢送的科考队员的家人们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全体科考队员一一登上了科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