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户部主要税收,但其实还有很繁杂的工商税收,如市肆门摊税、当税、牙贴税、盐税、酒税、茶税、牛驴马猪羊税、花布烟包税、田产税契等。
而工部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坐派各地的工料折银以及竹木抽分收入,这些收入来源使得工部能够独立于户部的管理和干涉,形成自成系统的收支体系。
具体来说,工部的财政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坐派各地的方式收取的工料折银,二是通过竹木抽分获得的收入。
这些收入主要用于支持工部的各项开支,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工程、维修保养等。
明朝兵部收税主要包括皂隶银、马价银、柴炭银、筏夫银、驿传站银等。
明朝兵部在明代中后期逐渐获得了大量的白银收入,来源包括各种形式的银两,这些收入主要集中于武库司和车驾司。
这些收入项反映了兵部在明代财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军事和后勤保障方面的贡献。明代兵部的财政职能不仅体现了其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的独立性,也反映了其在军事和后勤管理方面的专业化。
明朝的税收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可以理解为官府有了新的支出,而自己又没钱列支这笔费用,往往就会想个税种,向特定地区征收一笔税收用来支付这个支出。
所以,明朝的税收这块,即便是有文献资料,其实很多时候也完全说不清楚。
王国光现在主持的户部,想要把财税大权真正落到户部,魏广德心中不由得冷笑不已。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户部尚书管理国库,地位极为尊崇,其实不然。
明朝的六部尚书里,户部尚书其实才是个苦差事,真不是个人就能做好的。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户部尚书是六部中户部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
这一职位主要负责国家经济事务,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无论是救灾、拨款还是战争,都需要经过户部尚书的审批。
因此,户部尚书在明朝政治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实际上,在古代这样君主专制的政权里,户部尚书哪里有这么大的权力,他在多数时间里其实不过是扮演着皇帝的财政顾问的角色。
小主,
在正常情况下,他的职责仅仅是实施一些有限的计划。
在王朝早期,百姓以实物纳税,亲身应役。在北京的军事设施、宫廷和几个其他的支出性机构都有固定的物资和差徭额度,由指定的征收机构来完成。
到王朝后期,大多数物资和差徭都被折成银两,但是这些货币收入并不合而为一。
支出机构只不过是维持单独的开支账目,而折色银还是由先前完成这些供给与差徭的征收机构来支付。
唯一的例外是宫廷,由于在皇城中没有中枢性财政机构,部分供给宫廷的折色银由户部管理。
此外,工部以及兵部管理下的太仆寺、礼部管理下的光禄寺,其账目都是单独管理,数额很大,军事装备与设施的管理亦是如此。
户部只起到解运银两的簿记职能,它不能通过预算来控制拨款,所有各项开支的节余都由各个部门自己控制,存入它们自己的银库,户部无权管理。
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意味着收入与拨款是建立在制度之上,户部尚书只能进行很有限度的调整,比如修订折纳比率,建议更多地进行折色,有时改变物资和资金解运的地点。
这些工作都是临时权宜之事,所以明代的户部更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会计管理部门而不是一个执行机构。
王朝的大体制度被朱元璋安排的明明白白,所以户部自主权力有限,很多时候面对皇帝和太监的无理要求而难以应付。
明朝的户部尚书,多是因为反驳皇帝采购各类宝物旨意而出名,但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1380年以后共任命了 89名户部尚书,16人被罢职,3人被处死,2人被流放而终身不得录用,1人被放逐。
而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皇帝不喜,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
人出险地而不自知,王国光居然还想集中朝廷的财税大权。
无疑,这是犯忌讳的事儿,不止让皇帝不满,还会让同僚不爽。
“跳吧,闹吧,到最后,张居正也未必保得住你。”
魏广德在心里默默想到。
张居正的权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宫的信任和冯保的支持,这点魏广德比谁都看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