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崖山海战:属于大宋最后的骨气!

【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宋廷已经无力抵抗,节节败退。】

【但天下仍有不少的忠贞爱国之士,愿意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去挽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信观众们都非常熟悉这句诗。】

【这是“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在狱中所写。】

唐朝,李白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不由得痛饮一杯。

“好诗句!有气魄!”

光凭借这一句话便能窥见文天祥的一派慷慨气度,和不屈的赤子之心!

【朝廷曾经遭受的耻辱和不堪能够被遗忘吗?】

【有的人可以因为处在高位,在一时的安逸中得过且过。】

【而有的人为了信念,也可以不屈不挠,慷慨赴死。】

【文天祥就是这样的人。】

有的人·赵构:好像被内涵了呢。

元朝,忽必烈十分不忍心,他是真的欣赏文天祥。

可惜他一心报国,始终不愿意就任元朝的官职。

殿中站得笔直的文天祥却是十分从容。

南宋已亡,他作为宰相,哪有侍奉二姓的道理?

如今所愿,唯有一死而已。

【在南宋小朝廷逃亡海外之时,文天祥从未放弃过抵抗。】

【可惜寡不敌众,最终还是战败被俘。】

【但他的气节与忠心甚至打动了元朝当时的大汗忽必烈,想将他纳入麾下。】

【文天祥却始终不为所动,一心只为南宋,最后从容就义了。】

此时,带着幼帝逃亡到崖山的陆秀夫闻言潸然泪下。

怀中的幼帝赵昺(bǐng)年仅七岁,虽然害怕但是能够维持镇定的模样。

陆秀夫勉强勾起一抹笑容,安抚着赵昺。

陛下虽然年幼但颇为聪颖,若是能够长大未必不能成为中兴之主。

可惜,如今的大宋再也没有时间给他成长了。

唐朝,李世民十分惋惜。

“这文天祥一片热血忠心,叫人敬佩。”

长孙皇后也是眼角微红,有些哽咽。

“敌人在等待着他的投降,可他只怕早已准备好了以死殉国。”

【而另一边逃亡到崖山的南宋小朝廷,也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三杰中的另外两位,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保护着幼帝赵昺。】

【浩浩荡荡的元军也陆续到达了崖山,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为了断绝士兵逃亡胆怯之心,张世杰焚毁了陆地上所有的房屋,宫殿和据点。】

【又下令用绳索把所有船只链接在一起,把赵昺的龙舟放在中间。】

三国,诸葛亮微微叹气,这何尝不是一种破釜沉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