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起兵可以说是天下震惊,毕竟大唐已经安宁了数百年了。】
【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附近的官员急忙奏报安禄山谋反。】
【emmm,但李隆基认为又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诬告,选择置之不理。】
老李家众人:???
不是,谁会拿起兵造反来诬告啊?!
李隆基(委屈):这,每个人都用谋反来诬告政敌啊!
武惠妃:......
李林甫:......
那以前你怎么就相信,现在就不信了是吧?!
安禄山:只要马屁拍的好,烦恼从不往身上找!
【直到多处郡县接连失守,这下子不信也得信了!】
【但也不知道李隆基和杨国忠哪里来的自信,觉得平叛安禄山费不了多大功夫。】
【此时在长安的封常清主动请战,前往洛阳征兵平叛。】
开元年间,张九龄和李隆基对视一眼,面面相觑。
这谁啊?
不过能主动请战,应该是有点本事的。
【可能是大唐安逸的太久,他们都低估了自己的敌人。】
【洛阳招兵,招募的几乎都是市民和仆役,战斗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另一边安禄山干的可是提着脑袋的大事,不成功便成仁。】
【故而安禄山率主力进攻洛阳的时候,封常清大败,洛阳失守。】
天宝年间,比李隆基更慌的是洛阳的百姓。
不少人已经谋划着带着家眷先离开洛阳避难。
自古以来被叛军攻陷的城市,百姓有几个能落得好下场?
【李隆基大怒,削官让封常清去陕郡守将高仙芝军中当平民效力。】
【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人治军极严,虽然首战失利,但并不代表他们二人是无能之辈。】
【二人分析局势后打算退守潼关,以谋战机。】
李世民心中紧张,听到此处不由点点头。
潼关天险,易守难攻,此时并不利于正面交锋,以退为进才是上策。
【可惜再好的将军也架不住上面的人昏了头。】
【军中有个李隆基派来监军的宦官名曰边令诚,不仅老是干涉高仙芝的军令。】
【还屡屡索贿,高仙芝鸟都不想鸟他,自然把人得罪了。】
三国,张飞已经嚷嚷了起来。
什么玩意儿?要敢在我军中碍手碍脚,早一斧子劈了他去!
诸葛亮面色凝重:“小人难防,只怕这二位将军难以善了。”
【边令诚怀恨在心,见二人退守潼关就入朝参奏。】
【说两位将军贪生怕死,败退之后不敢出战了。】
【李隆基盛怒之下轻易听信谗言,竟然下旨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