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东思索着前天的早餐座谈会。
那是一个汇集了来自各个部门的员工的集会。
淼东对员工情绪的归纳,深得人心。
在吵骂声中,你一言我一语中。
小诸葛亮发言的话语中,蕴含着员工们对于工作环境的真切感受:“不怕肚不饱,只怕气不平。”
这句话,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员工内心世界的门户。
在他们的眼中,饥饿和温饱问题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公平与正义。
疗养院的一线人员基本上,就是当地西岑镇上的村民。
头戴蓝天,足踏厚土,奔波于田野与都市之间。
在农忙之际,我抛下疗养院的工作,踏入田野,收获着庄稼的果实。
我是木匠朱小花,工具箱里装着锯子和斧头,而背包里则装着渔网。
白天我或许在为疗养院修理家具,修理门窗橱柜或者木床。晚上则变身捕鱼人,提着渔网在湖边捕捉生活的馈赠。
早晨的市场上,我售卖捕获的鱼儿,而后继续回到工作岗位。
累了,我便在花棚中安睡,沐浴阳光的洗礼。
我自由而散漫,却始终准时上班,到点回家,从不犯规,享受着生活的每一份乐趣。
他们又渴望在一个公正的环境中工作,期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他们期待的是,无论职位高低,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希望别人的收入不能比他高。
淼东从这些讨论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员工们的疑虑和期望,只要疗养院存在,混到退休拿劳保。
他深知,只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企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但真正做到公平也有难度,文化低,基本没有读过书,大锅饭情绪重,小农思想浓,容易气不平。
他们有的为工作的压力所困,有的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迷茫,还有的在寻找着小团队之间的情感交流。
淼东理解到,企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对员工内心需求的关注与满足。
这不仅仅是关于物质层面的满足,更是关于精神层面的尊重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