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先生谬赞了,在下不过是有感而发罢了。”

秦贺谦逊道。

“秦公子不必过谦,”

李老先生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你的诗,非但饱含真情,更蕴藏着一种治世济民的抱负,这可不是一般商人能有的。”

秦贺心中一惊,这老者竟然一眼看穿了他的心思。

常明清走到李太傅面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

见太傅无意透露自己的身份,便顺着称呼道。

“李老先生觉得这秦贺秦公子如何?”

李太傅捋着胡须,目光落在秦贺身上,带着几分赞赏。

“是个好后生,诗中饱含真情,更有一股治世济民的抱负,难得,难得。只是不知……”

他顿了顿,略有深意地问道。

“可有功名在身?”

秦贺闻言上前一步,拱手作揖,谦逊答道。

“回老先生,学生只是一介秀才,今年恩科,末学也有意参加,只望能更进一步,为国效力。”

常明清在一旁听着,心中暗暗点头。

这秦贺果然如她所料,胸怀大志,非池中之物。

他趁机问道。

“秦公子如此年轻便有如此才情和抱负,实在令人钦佩。不知师从何人?”

秦贺恭敬地回答。

“学生尚未拜师,只是在那郫县的蒙学中,读过些时日,略识文墨。”

李太傅捋着胡须,眼中浮现出一抹赞许之色,缓缓说道。

“未曾拜得名师,秦公子还有这等诗才,真是令人佩服。科举之路艰险,若无引领或点拨,难免事倍功半。不如老夫稍作指点,为你增添几分助力,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李太傅话音刚落,四下顿时一片哗然。

围观的学子们面面相觑,低声议论起来,有的难掩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