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织布厂在当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王保红和王宝英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俩姐妹的成绩在当地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随着织布厂的发展走上正轨,王保红和王保英并没有满足于现状。
王保红深知,市场的需求瞬息万变,如果想要长久地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于是,她建议王保英成立一个专门的市场调研小组,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织布产品的喜好和需求趋势。
王保英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很快就挑选了厂里几个头脑灵活、善于交流的年轻人组成了调研小组。
他们奔赴周边的城市和乡村,收集了大量的一手信息。
根据调研结果,织布厂开始调整产品结构,推出了一系列更符合当下时尚潮流和实用需求的新品。
比如,针对不一样的城市友谊商店消费者,设计了色彩鲜艳、款式简约的现代风织布饰品;对于农村市场,则侧重于生产结实耐用、价格实惠的家纺用品。
这些新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订单量持续攀升。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原材料的供应开始出现紧张局面。
王保英利用自己在商业圈的人脉,四处打听可靠的原材料供应商,但由于当时整体的物资供应情况并不宽松,寻找合适的货源变得异常艰难。
就在姐妹俩为此发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保英在与一位外地商人的交谈中得知,在距离他们不远的一个县城,有一些小型的纺织原料加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产品质量尚可,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一直苦于找不到稳定的销售渠道。
王保英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的契机。
首先从初始步骤就大大滴减缓了织布厂的生产周期,毕竟人家靠机器,他们靠的是人力。
从舒适度上来说,机织布确实没有纯手工织出来的穿着舒服,但是……既然都到了这个份上,她们也该搞些新鲜玩意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