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的奔波一晃而过。
……
“辰哥,这肃州城可真大啊!”
肃州城,终于进入楚辰等人的视线之内。
整支队伍,无不感慨城池之雄伟,不愧为河西走廊上的重镇!
甘肃中的“肃”字,便是取自肃州的“肃”,肃州对于甘肃的战略意义可见一斑。
肃州,也就是后世的酒泉。
“太特么牛波一了!”第一眼见到肃州城的楚辰,被深深震撼了。
只见肃州城城墙高十数丈,放到现在来说,城墙有几十米之高。
城墙上遍布斑驳的孔洞,无不彰显着,三年前左宗棠平定陕甘叛乱时发生的激烈战斗!
“楚大人,感谢一路的护送,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啊……”
进入肃州城之内,随行的商人们告辞而去,纷纷去寻找自己的商号。
那从泾阳运来的金花茯茶,从今日开始就要在这西北大地,闪耀出它应有的光芒。
马炳坤和安文忠是队伍中最大的两个商人,从泾阳到肃州这一千多公里的路途,要没有楚辰等人的护送,他们的商队不知道会有多少损失。
马炳坤是甘肃首富。
安文忠则是最早一批随西征军赶大营的杨柳青人。
天津杨柳青是千年古镇之一,曾是商贾云集的富庶之地,连年的战乱带走了它的繁华。
为了谋生,大量的杨柳青人随左宗棠的西征军做肩挑生意。
这些“走西北”的杨柳青人挑着担背着包,跟着左宗棠的进疆大军做小生意糊口。
他们没有想到,此举居然在古今中外的商贸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这些杨柳青人因经常追随部队大营不断迁移,且处于西北边疆,故谓之“赶西大营”。
三千货郎满天山,是对这群艰苦创业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不仅繁荣了西北的经济,更是对收复新疆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一路的颠簸,让这群西北商人和楚辰以及左哨士兵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对于西征军的西征之路,裨益良多。
告别之后,两哨士兵押运着军火,在城门士兵的引导下赶往军需局进行交接。
“大帅……大帅……军火来啦!”
肃州城内,一名传令士兵跑进一座三进的院子。
这便是左宗棠在肃州的府邸。
作为一名一品大员,西北的实际掌控者,左宗棠保持着清廉勤俭的作风。
“这最后一批军火总算到了,均甫,云亭,咱们去看上一看?”
“谨遵大帅令!”施补华作为幕僚,赖长作为兰州制造局主办,随着左宗棠走出房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人并没有上下级的那种拘谨,而是很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