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对朱祁镇的心思可谓是了如指掌,他深知这位年轻帝王正值血气方刚、争强好胜的年纪,内心深处对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有着强烈的渴望。于是,他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驯兽师,一步步将朱祁镇引入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成功地在这位年轻帝王的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崇尚武力、迷信战争的危险种子。
为了进一步巩固并坚定朱祁镇 “右武” 的决心,使其彻底沦为自己实现野心的工具,王振可谓是煞费苦心,精心策划了一场足以震撼整个京城、乃至整个大明王朝的盛大阅兵仪式。他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勘察,最终选定了朝阳门外那片宽阔平坦、视野极佳的阅武将台作为举办地点。在仪式筹备的那段日子里,王振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征调了无数工匠、士兵和平民,对阅武将台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装饰。他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力求将这场阅兵打造成为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视觉盛宴。
小主,
终于,到了阅兵仪式举行的那一天。整个阅武将台被装饰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仿佛一座屹立在天地之间的神圣殿堂。四周插满了各式各样的彩旗,微风拂过,彩旗猎猎作响,发出阵阵悦耳的声音。旗帜上绣着的金色巨龙,在阳光的照耀下,鳞片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翱翔天际。台下,数万明军将士整齐列队,他们身着崭新的、由上等精钢打造而成的盔甲,盔甲在日光的强烈映照下,闪烁着冰冷而又威严的光芒,宛如一层坚不可摧、能够抵御一切攻击的钢铁护盾。士兵们手中紧紧握着锋利无比的长枪,枪尖闪烁着逼人的寒光,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队列,远远望去,就如同一片由钢铁铸就的茂密森林,给人一种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强烈视觉冲击。
随着一声清脆而又响亮的号角声响起,期盼已久的阅兵仪式正式拉开了帷幕。士兵们迈着整齐有力、富有节奏感的步伐,口中喊着嘹亮激昂、响彻云霄的口号,依次从阅武将台前缓缓走过。他们的步伐整齐划一,仿佛是被同一个灵魂所操控,每一步落下的声音都如同重锤敲击地面,发出沉闷而又震撼人心的声响。骑兵队伍则纵马奔腾,一匹匹骏马膘肥体壮、神采奕奕,马蹄声如雷鸣般震撼大地,扬起一片滚滚烟尘,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速度与力量。步兵方阵则以整齐的节奏前进,他们的动作规范、协调一致,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持枪姿势的变换,都展现出钢铁般的纪律和训练有素的军事素养。
随后,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在众人的期待中一一亮相。首先展示的是威力巨大的火炮,当火炮被点燃的那一刻,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瞬间响起,巨大的后坐力使得火炮在地面上微微颤抖,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在远处的靶场上炸出一个巨大的弹坑,扬起一片漫天尘土。这震撼的场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大明军事力量的强大与恐怖。紧接着,各种新型的火铳、弓弩等武器也纷纷展示出其独特的性能和威力,让人们对大明的军备实力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王振满脸得意洋洋,嘴角上扬,挂着一抹难以掩饰的志得意满的笑容,紧紧地站在朱祁镇的身旁。他时不时地向皇帝介绍着军队的强大实力,从士兵们严苛的训练过程、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到武器的精良制造工艺、先进的设计理念,他都详细阐述、娓娓道来,仿佛这些令人瞩目的军事成就,都是他个人凭借一己之力创造出来的。朱祁镇目不转睛地望着眼前这壮观宏大、令人热血沸腾的景象,心中的豪情壮志如同被点燃的熊熊烈火,瞬间被彻底激发出来,燃烧得愈发旺盛。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激动与憧憬的光芒,对王振的 “右武” 主张愈发深信不疑,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了那位率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开疆拓土的伟大帝王。
正统六年(1441 年),王振的野心如同脱缰的野马般,愈发膨胀、一发不可收拾。他将贪婪的目光,缓缓投向了地处西南边陲、遥远而神秘的云南麓川土司思任发。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邪恶目的,他开始在朱祁镇面前不择手段地诋毁思任发。他添油加醋、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思任发在边境地区的种种 “恶行”,声称思任发心怀不轨、狼子野心,妄图脱离大明的统治,自立为王,并且频繁地在边境地区制造事端,烧杀抢掠,严重威胁到了大明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稳定统治。
在王振极具煽动性的描述之下,朱祁镇的内心被愤怒和不满所填满,对思任发产生了强烈的讨伐决心。此时,老将张辅,这位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军事将领,或许是出于对自身卓越军事才能的盲目自信,又或许是早已被王振的权势所震慑,亦或是受到了王振的蛊惑与拉拢,竟然也站出来,强烈支持对麓川用兵。他信誓旦旦地向朱祁镇保证,以大明雄厚的军事力量和他丰富的作战经验,平定小小的麓川土司,简直如同探囊取物般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然而,朝中以杨士奇、何文渊及刘球等为代表的一众贤良大臣,却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无情和可怕后果。他们怀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责任感,纷纷挺身而出,联名上书劝谏朱祁镇,苦口婆心地指出此时对麓川用兵绝非明智之举。杨士奇在奏章中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地写道:“麓川之地,地势复杂险要,山川纵横交错,险阻众多,犹如天然的屏障。我军若深入其境,不仅行军路线艰难曲折,常常会遇到难以逾越的山川沟壑,而且粮草转运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那偏远的山区,道路崎岖狭窄,车马难行,粮草的运输只能依靠人力背负,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运输效率极低,一旦粮草供应不足,我军将陷入绝境。此外,战争一旦爆发,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我大明的国力将是巨大的损耗。国库的积蓄将在短时间内被大量消耗,百姓的赋税也将随之加重,这无疑会给本就脆弱的民生带来沉重的打击。”
小主,
何文渊也痛心疾首、忧国忧民地表示:“如今国内百姓生活尚未富足,许多地方还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困扰。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大片农田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若此时大兴兵戈,发动对麓川的战争,百姓不仅要承受战争带来的恐慌和不安,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以供应前线的军需物资。这无疑会让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民不聊生,恐怕会引发大规模的民怨,动摇国家的根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刘球更是直言不讳、义正言辞地指责王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蛊惑圣心,将国家和百姓推向战争的深渊边缘。他在奏章中愤怒地写道:“王振此人,心怀不轨,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和虚荣心,不惜编造谎言,蛊惑陛下,挑起战争。他的行为不仅是对国家和百姓的背叛,更是对祖宗基业的亵渎。望陛下明察秋毫,以江山社稷为重,以百姓福祉为念,切勿轻启战端,以免给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但王振怎会轻易善罢甘休,他继续在朱祁镇身边巧言令色、颠倒黑白,不断地诋毁这些大臣。他污蔑杨士奇等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是一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迂腐之辈,根本不懂帝王的宏图霸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他们的存在只会阻碍大明前进的步伐,成为国家发展的绊脚石。在王振的恶意挑拨和蛊惑之下,朱祁镇逐渐对这些反对之声充耳不闻,最终一意孤行,决定对麓川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