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于各个郡县当中新设一个教谕署,其中官员的任免升迁,由教谕部看是教化之功来委派任用。
而且,大汉境内的所有书院,包括太学在内,皆在教谕部的监管之下,并只向朝廷负责,不受地方官府的管辖。
对于组建教谕部一事,朝野内外虽议论纷纷,但却并无一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官吏、名儒大士,其彰显功绩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教化之功。
因此,天子下诏组建教谕部,大兴教化之事,乃是正理,谁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再者,增设教谕部,便意味着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入仕的机会。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教谕部的首任主官,乃是当今帝师王潜。
傻子也知道,这增设教谕部一事,定然是王潜在背后推动的。
如今朝堂之中的各方势力,巴结王潜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去提出反对的意见?
然后是第二道诏令,便是确定了考核的日期、地点。
依照王潜的指点,刘宏最终还是将此番考核分成了三场。
一场,为实策、吏治、富国、律法等主政之策。
二场,为农事、水利、算术、土木等杂学。
三场,则是经学、文章、教化等文学。
而且诏令之中,还明确告知了诸多学子,既可三场全考,也可以单选一场进行考核,然后依照各自考核的成绩进行酌情任用。
如:精通吏治、律法的可以去廷尉或御史台等监察部门;精通富国、实策的可以去财政部门或地方主官;精通经学、教化的,可以去书院或教谕部任职……
这道考核诏令,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不仅充分的照顾到了人人各自擅长的不同领域,同时也体现了天子唯才是举,公平公正的举贤之心,任何人都无法挑出半点毛病。
一时间,所有聚集在洛阳的一众学子们,纷纷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在即将开始的考核之中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