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和杨悦负责将这些物资送到社区指定的收集点。一路上,他们看到不少邻居也都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大家虽然都戴着口罩,看不清表情,但那眼神交汇间传递出的是同样的善意与关切。到了收集点,志愿者们正忙碌地整理着各类物资,现场秩序井然却又满是温情。杨悦和杨涛将自家的物资放下后,又主动留下来帮忙分类和登记,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物资,想着它们即将送往有需要的家庭,两人心里都暖暖的,仿佛在这冰冷的抗疫日子里,找到了一种别样的凝聚力。
还有一次,社区组织了线上的抗疫知识竞赛活动,鼓励居民们积极参与,以此来加深大家对防疫知识的了解。杨悦一家老小齐上阵,围坐在客厅里,各自拿着手机认真答题。杨悦的弟弟反应最快,总是抢先作答,可有时候也会因为粗心答错,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原本沉闷压抑的氛围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杨悦的父母虽然对一些新的防疫概念不太熟悉,但也在杨悦和杨涛的耐心讲解下,努力学习,认真答题。整个竞赛过程,充满了一家人的欢声笑语,也让他们在紧张的抗疫生活中,找到了难得的欢乐时刻,同时更加深了对防疫知识的掌握,日后防护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最让杨悦一家印象深刻的,当属那次社区组织的互助帮扶行动。由于疫情,小区里有不少独居老人生活上遇到了诸多不便,社区号召大家结对帮扶。杨悦一家主动对接了隔壁楼的一位李奶奶。李奶奶的子女都在外地,疫情期间无法回来照顾她。杨悦定期会打电话问候李奶奶,关心她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所需。杨涛则会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去帮李奶奶采购一些生活用品,顺便帮忙检查一下家里的水电等设施是否正常。
有一次,李奶奶不小心在家里摔了一跤,慌乱中拨通了杨悦的电话。杨悦一家赶忙行动起来,杨悦一边安抚李奶奶的情绪,一边联系社区的医护人员,杨涛则飞奔过去查看情况。好在李奶奶并无大碍,只是受了些惊吓。从那之后,杨悦一家对李奶奶的照顾更加细致了,而李奶奶也把他们当成了亲人,常常念叨着他们的好。
另外,杨悦所在的社区组织了一次为医护人员家庭提供后勤支援的活动。杨悦得知后,立刻报名参加。她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为医护人员的家属们送去新鲜的蔬菜水果、生活日用品等物资。在一户医护人员家中,杨悦看到了墙上挂满了这家孩子获得的奖状,而孩子的母亲正在抗疫一线奋战。她与孩子交谈时,深刻感受到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与骄傲。孩子懂事地说:“妈妈在打大怪兽,我会乖乖听话,等她回来。”这一幕让杨悦深受触动,她更加坚定了要为医护人员家庭做好保障工作的决心。
杨悦的弟弟也没闲着,他加入了社区的线上辅导小组,为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学习辅导。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耐心地解答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有一个孩子因为担心在抗疫一线的父亲,学习时总是分心。杨悦的弟弟就和他分享自己的感受,讲述那些抗疫英雄的故事,鼓励他要坚强,用优异的学习成绩让父亲安心。在这个过程中,弟弟不仅帮助了他人,也变得更加成熟和有责任感。
杨涛则参与到社区的防疫设施维护工作中。他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检查小区的隔离设施是否牢固,消毒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有一次,小区的一个消毒喷雾器出现故障,杨涛凭借自己的一些机械知识,和维修师傅一起研究,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将喷雾器修好。他深知这些防疫设施对于保护小区居民的安全至关重要,所以每次工作都格外认真。
随着疫情的持续,社区还组织了一次心理疏导活动,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居民们缓解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杨悦一家都参加了这次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面对疫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杨悦的父亲原本因为身体原因和疫情的双重压力,情绪有些低落。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他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每天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练习,如深呼吸、冥想等。杨悦的母亲也学会了用积极的心态看待疫情期间的生活,不再像之前那样过度担忧。
在抗疫期间,杨悦一家还经历了一次特殊的生日聚会。杨悦的弟弟生日那天,原本热闹的生日派对无法举行。但是一家人并没有让这个生日变得平淡。杨悦精心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生日蛋糕,用有限的材料装饰得充满温馨。杨涛则用手机录制了一段家人为弟弟祝福的视频,还加入了一些抗疫期间一家人相互陪伴的照片。当弟弟看到这个特殊的生日“礼物”时,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虽然没有外面的大餐和热闹的庆祝,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在这个抗疫的特殊时期显得更加珍贵。
在国外,情况更加糟糕。杨悦的留学生朋友告诉她,他们学校已经有很多同学感染了病毒,有的甚至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失去了生命。医院里人满为患,医疗资源极度短缺,许多病人只能躺在走廊里等待治疗。大街上一片死寂,商店、餐厅都关门大吉,只有少数超市还在勉强营业,但物资也非常有限。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常常发生争吵和冲突,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