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武则天那光洁如玉的额头上,一根根青筋如同蚯蚓一般不停地跳动着,仿佛随时都会破皮而出。
她紧紧地咬着牙关,双手死死地攥成拳头,竭尽全力忍耐着内心汹涌澎湃的怒火,因为此时此刻,她真想冲进那个电视剧里,亲手将剧中所刻画的那位女皇给活活掐死!
这哪里是什么对她形象的展现,分明就是赤裸裸的抹黑啊!
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的皇位可不是像太宗皇帝那般通过南征北战、浴血厮杀堂堂正正地打拼下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是趁着李唐王朝内部动荡之际,施展各种权谋手段,篡夺了原本属于李家的江山,这才最终登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而且,对于朝中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比如狄仁杰、张柬之等人,她更是心知肚明。
尽管这些臣子们平日里在朝堂之上表现得毕恭毕敬,看似全心全意地为她效命,但实际上,他们心底真正认可和拥护的依旧是李唐皇室。
只要一有机会,他们恐怕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对自己。
如果她真的决定将一名李唐皇子送去和亲以换取边疆暂时的安宁时,几乎就在同一瞬间,她马上便能感觉到那些所谓的李唐忠臣们手中的利刃已经悄悄地逼近了她的脖颈。
她可不像剧中描绘的那般愚不可及,怎么可能会轻易犯下如此动摇自身皇位根基的低级错误呢?
然而,自从金榜完成了对李世民和李治两位先皇的盘点之后,暗地里反抗她的势力愈发猖獗起来。
面对这股如潮水般涌来的压力,武则天纵然能够依靠那些冷酷无情的酷吏去镇压绝大多数心怀不满之人,从而在短期内维系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但长此以往下去,局势究竟会如何发展,就连她这位权倾天下的女皇也难以预料。
然而,长此以往下去,终究不是个妥善之计啊!原本,太平公主倒是一个颇为理想的皇位传承人选,要知道,她体内流淌着的亦是纯正的李唐皇室血脉呐。
只是,若论及治国理政之能,她与那名留载史册的李隆基相比,实在是相去甚远。
即便将皇位传给太平公主,但因能力不足而致使国家蒙受灾祸的话,又有谁知晓那神秘莫测的金榜是否会因此而降罪于她这位传位的女皇帝呢?
武则天不禁回想起李旦那个甫一降生便佩戴着玉镯、并获赐名为李隆基的孩儿。这孩子降生于公元 685 年,时至今日已然年满十岁,正值聪颖过人之际。
此刻的她紧紧蹙起眉头,如今的李显和李旦已绝非昔日那些可以随意铲除的李唐宗室可比了。
倘若她胆敢对他们有所动作,恐怕用不了多久,自己就得被迫让出这至高无上的皇位啦。
她深知自己此刻面临着极为艰难的抉择,不仅绝对不能够对那两人动手,反而还要尽心尽力地将他们二人保护周全,确保他们安然无恙。
因为一旦这两个人出了什么岔子,那些一直忠心耿耿于李唐王朝的臣子们以及各个世家大族必然会联合起来向她发难,共同将她从权力的宝座上拉下来。
倘若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别说是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成为一代女皇了,恐怕就连太后之位也难以保住。
此时此刻,武则天深深地领悟到自身所处的境地已然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往前一步或是往后一步,皆如同置身于万丈深渊之前,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而最终究竟要如何做出选择,则完全取决于她自己的决定。
“婉儿啊,你倒是说说看,朕到底应该如何是好呢?”武则天一脸倦容地凝视着身旁那位负责掌管文书的上官婉儿,声音轻柔地开口问道。
听到武则天发问的上官婉儿,面色依旧平静如水,毫无波澜。只见她恭恭敬敬地回应道:“圣上英明睿智,想必心中早已有了定论,又何须来询问微臣的想法呢?”
其实在上官婉儿看来,武则天此番询问并非真心想要听取她的意见建议,只不过是其内心深处虽然已经有了大致的决策方向,但尚未能够真正下定决心罢了。
武则天缓缓地闭上了双眼,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无奈。作为统治了大唐整整五年的女皇,她怎么甘心就这样轻易地放弃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从那光芒万丈的皇位上黯然退下。
然而,如今的大唐局势已然发展到了一个她无法掌控的地步,再强行坚持只会引发更多的混乱与动荡。
经过漫长的沉默之后,武则天才终于再次睁开双眸,用略微有些沙哑却依然威严十足的声音说道:“去传狄怀英、张柬之以及其他诸位文武大臣前来觐见吧!”
接到诏令后,众多大臣们纷纷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着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女皇此番突然召见他们所为何事。
毕竟,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意味着一场政治风暴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