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时,汉剧班子有个叫李豆娘的旦角,虽为戏子,却是个乐善好施、仁义爽利的实在人。
有次,她见戏班子要赶走一个穷书生,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书生是慕名而来听她唱戏,只因囊中羞涩只好在堂门外偷听,她得知此事亲自叫了戏班主过去,以后这穷书生的账都挂到她账上。
若只是慷慨也算不上是个义字,半年后,李豆娘见书生日日都来听戏,就起了好奇心,看书生的打扮大概也已经是个秀才了,为何不恋功名却留恋声色娱情。
酒席之间,一番细问,她这才知道,这穷书生姓甘名唤清临,十三岁时已经是秀才,如今三次科举不中,家中再也无力负担他的科举靡费,没钱打点县衙,如今,去不了县衙文房只能在附近的镖局做账房,他自己觉得前途无望也就只能听听戏曲麻痹自己。
李豆娘言谈之间,已经察觉到甘清临颇有文采,哪怕是去县衙文房都有些屈才,待在镖局做账房更是憋屈,决定资助他继续温书学文,直到下一次科举。
甘清临百般感谢之余,也暗自下了决定,不管这次中与不中,他都要报答李豆娘的恩情。
人来了好运挡都挡不住,不过一年,老太后七十大寿特开恩科加试一次,甘清临告别她去往京城参加殿试,以状元之姿荣登榜眼探花。
本来,前三甲是要被皇家赐婚的,后来,甘清临和绪帝以及老太后陈情李豆娘对自己的恩情,他们特地给他和李豆娘指婚,封了诰命夫人。
李豆娘仁义好善,资助甘清临科考及第,她自己也得了好报,从一介卑微戏子成为诰命夫人,二人都是不负仁义的周全人,方才有此美满结局。
此事传开以后,多的是戏角儿资助穷书生,想要飞上枝头变凤凰,可惜看人的本事不是谁都有,有句俗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一到风月场上,总说要救风尘,救风尘,到最后能不食言者,怕是十人只有二三,这些戏角到死,都没能等来他们的如意郎君。
殊不知,李豆娘资助甘清临,是仁义在前好报在后,他们不分人品好坏就资助,与买卖东西何异,不过是笑掉大牙的举动。
如果前两种尚且算得上是在乎皮相和情义,最后一种那打心眼子里就不是什么好做派。
戏曲也好,秦楼楚馆也罢,风月场子狎伎几乎是顽疾,有些金主愿意捧着戏角,目的就是为了狎玩赏乐,就好像养了个拿得出手的金丝雀,宴饮游玩要她们作陪,呼朋唤友拿她们取乐,枕席之间要她们伺候。
等年老色衰或者不听话了,多半是一脚踹掉,另觅佳人,还美其名曰为伯乐,竟呼自己是个风流人。
这样的金主,算得上是心思不正,苍蝇不叮无缝蛋,既然你肆意糟蹋他人,必然也得不来他人的半分真心,有些金主被玩弄于戏角鼓掌,还沾沾自喜,到最后吃了亏,人戏角拍拍屁股离开,只留烂摊子给他们。
“其实说到底,甭管是戏子也好,金主也罢,都只能以心换心,且还不一定够秤对等,到了自己吃亏这一步,也只能说句风月场上逢场作戏了,聊以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