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军校总教官,泰山封禅之议

一个月后礼部上表请求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文治武功,不输秦皇汉武。

李世民:“泰山封禅,沿途劳民伤财,朕不准。”

群臣都明白李世民不是不想去泰山封禅,而是谦让一番,否则天下百姓怎么看他这个皇帝。

又过了一个月李道宗代表李唐宗室再次上表请求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

李道宗:“陛下自登基以来,灭东突厥,平林邑,败吐谷浑,定高昌,亡吐蕃,连灭辽东三国,开疆拓土,贞观盛世到来,文治武功远在秦始皇和汉武帝之上,泰山封禅可谓众望所归。”

李世民微微一笑,摆摆手说:“众爱卿的心意,朕都明白,可朕真不能同意。”

三个月后李世民拒绝泰山封禅的事情传到了大唐民间,百姓们自发组织万民书,请求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尤其是那个在忠烈祠前痛哭的老者,更是用血书明志,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第二天大朝会上百姓的万民书就递到了御前,群臣震动,做皇帝做到李世民这样,也是全国夫人了。

李世民:“民意不可欺,然寸土之功,朕还不足以媲美秦皇汉武,泰山封禅一事就此作罢。”

俗话说,事不过三,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作为皇帝,三辞三让的仪式,该有的还得有。

第四个月,大唐群臣又上表请李世民泰山封禅。

李世民:“朕真是不能同意,但是既然大家这么诚心诚意地请求,朕只好同意去泰山封禅了。”

李世民终于同意了,群臣请泰山封禅的心终于能放下来了。

这个时候李宽看了魏征一眼,前世的魏征可是明确反对李世民去泰山封禅的,现在他也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贞观十八年十月,随着一支盛大的队伍抵达泰山,泰山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

这一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带领凌烟阁二十二功臣,封禅泰山。

太子李宽留守长安城监国,中书令马周辅政,除了李宽,李世民也带走了所有皇子,李恪,李泰,李佑,李愔,李恽,李贞,李治七个兄弟都被调回参加泰山封禅仪式,这也是他们兄弟最后的机会。

李泰醉心科学,早就没有了争储之心,而李佑无兵无权,只有了亲王的爵位,开启了摆烂之心,其余五个皇子心怀各异,夺嫡之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