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后方(四)

演变战役 力量焊接 1637 字 18天前

在公元前8000年的石器时代任务晚期,被作为贵族阶层培养的少年中出现了非常高傲、好高骛远、表现出洁癖,不愿意被其他国人哪怕是无意的触碰,更不愿意拿工具,手染泥灰的个体。

而公元前2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任务中晚期,一部分人学习了部分天文物理知识,便以为自己得到了真理,洞悉了天道,过分骄傲,觉得其他人都愚笨,认为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不匹配,自己怀才不遇,受到打压,别人问他们何为“真理”,他们又像葛朗台一样不肯教自己的“真理”漏出去半分,常常傲气地一撇头,让那人自己开悟。

“唯有等到他们实际参与了知识的运用,上述的情况才会得到缓解,可有时,他们还是在人们面前闹笑话。”

当时的陆大古说:

“这是因为,一些真理来源于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就得劳动。”

“他们不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更加鄙视劳动者,他们从别人的实践中去获利,获利其中包括获得真理,他们也同样会继续学习,但由于没有参与到实践中去检验,便如同纸上谈兵,哪怕是真学了真理,也并不了解真理。”

“所以他们有时说出过于魔幻的话。”

“你也不必感到奇怪,因为这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的表现。”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这一荒诞的现象呢?

青年目光炯炯地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我们用,【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的方式。”

“来教授我们的学生。”

考虑到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项事业应当在他们经历过六年基础教育,到了十二岁的年纪以后再开始做,且开头的几年不能劳动强度太高,得到十六至十八岁以后,才能进行“完整”的劳动。

这样,不仅能极大地加深教育作用,且由于两相结合并交替间隔进行的有偿生产劳动和系统性学习,更多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子女都能接受教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时,那些家庭习气过于封建、恶劣的子女,也能摆脱父母经济上的钳制和思想上的污染。

“那,等以后产业发达了,进入城市化了,这个模式要如何发展呢?”

总不能把城里那么多人的子女都送去农田和工厂吧?

她配合地问。

陆大古的回答则是:

“产学研一体化。”

“......”

正在修建中的学校外,栗发少女收起笔记本,蹲下来抓了把土,起身,看松软的土壤漏过指缝,嘴角微微上扬。

她对这片地方的土质感到满意。

接着她转身对身后的人说话,那是个看着二十五六岁的农村女人:

“小蓉,你可要想好了,到这边来是工作的,不是享福的。”

“以后,要服从学校的规定。”

这位小蓉,来自一个非常困难,急需援助的家庭,家里父母年老且病,几个弟弟妹妹年纪尚小,事情经过农会递到大进手里,便决定安排个看护的工作,毕竟学校里那么小娃娃,总得有个经验丰富的人盯着些。

顺便还能担任手工课老师。

小蓉手巧,编起草鞋草帽、背篓鱼篓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