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返场表演 (二)

王卓还记得,当初有的很多年轻的小孩突然给他发一个短信,就说还有什么着急的事情,要点面子没直说,其实就是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好的制度一定要有,要让年轻人觉得他们会得到尊重,尊重人家,给这些作者的一些费用。

后来华夏词曲协会站了出来,改变了这一切。

华夏音乐也在那个时期再次焕发了生机,王卓和于涛正是那场改/革的受益者,同时也被其精神感染。

版权的问题解决了,当时老一辈的音乐人创作能力等很强,就没注意这一点。

但是在这一切问题解决了之后,娱乐公司的兴起,因为制度的不健全和大公司垄断,音乐行业又一次偏离了航向。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王卓还有更深的一个思考,就是音乐本身就是拼创意,听你的创造力。

现在的一个流行歌也就四分钟,还有一半是在重复。一个音乐就一分多,怎么就难道写不出来?

现在的音乐人要死要活的,就是写不出来。

王卓觉得简直真的不可思议。

如果想要尿就要多喝水,憋是憋不出来,如果没有要做的东西,那就要去吸收和学习。

学一个人的东西叫抄袭,学很多人的东西就是研究,音乐也一样。年轻人去学习获取更多东西,找到一个创作的状态,找出独特的属于你自己的表达。

可是在这些大型娱乐公司的包装下,这些年轻的音乐人们,一个两个别说音乐造诣和创作能力了,他们连唱歌都跑调,一到高音就需要调音或者垫音,要么就是录音棚百万修音。

创作也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什么火就跟风,或者就是把以前特别火的音乐洗一遍,然后就变成他们新的音乐了。

这两年他们这些老一辈的音乐人看着那排行榜上一茬又一茬的水,仅有的几个亮点也还是过去的音乐。

所以这几年来,我们已经开始改变策略,也开始和华夏词曲协会开始走民众路线,还是更关注地级城市的音乐。

他们开始去各种音乐节去寻找那些纯粹热爱音乐的年轻人,那些纯粹热爱的乐队,他们去校园去寻找那些还有着热情的学生。

在这几年,他们终于又一次培养和发掘了一批新生代的创作歌手们。

或许现在整个乐坛还没有被这股新风所感染,但是如果不做,那连改变都不会出现。

而在今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改变。

王博,肖明以及魏松这些歌手异军突起,不同黑马一般的杀进了华语的乐坛。

那些流量们虽然仍在被大公司们推送,可是在今年,他们怎么也撼动不了这三位今年的地位。

其实音乐行业不管再怎么变,永远都是创作第一。

当人们牵挂了一水的同质化音乐,整整听到了好的音乐,有太多的音乐,自然会被吸引。

王卓有一种感觉,要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