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之痛其实还是可以让大多数人接受的,毕竟他只是一部分人的伤心。但经济之痛,就不只是一部分人难过了。
它体现在方方面面,生活的角角落落。
其实,很多年后,人们才渐渐的感觉到了这种压力对于我们的桎梏。
在一本财经杂志上,陈景云看到了一篇经济学家许小年做出的评论。
他说:2014年美丽国已经走出低谷,正在复苏中,经济不断向上,对于欧洲而言,最坏的时刻还没到来。
而中国经济的调整才开始,下行的趋势会保持一段时间。
中国经济的高杠杆问题,2014年才刚刚显露出来。经济的短期增长明显放缓,放缓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便是高度负债。
政府和企业大量借债,搞投资拉动,投资的结果是产能的增加超过消费能力,造成各行各业的大量过剩产能。
在过剩产能压力之下,现在也不敢投资了,特别是制造业不敢投了,投资不行,消费是不是还有希望?
很遗憾,消费不是想刺激就能刺激起来的,消费要有收入作为支撑。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居民的相对收入一直在下降,绝对收入还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落后于GDP。
结构失衡给经济带来风险,中短期最大的风险在于房地产。房地产价格如果大幅度调整,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就会水落石出,接着就会牵连到银行。
多么的一针见血,问题是这是在2014年发表的言论。如果再过个十年,有人翻出此言论,会不会感慨:此人真有先见之明!
是的,其实真正的危机在2014年已经初露端倪,只是当时决策者没有选择解决问题,导致后面成为了大问题。
许小年指出:经济结构出问题并不可怕,调整过来就好,在调整的过程中,增长速度不可避免地要下滑,但在下滑之后,就可以迎来新一轮增长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