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十娘,你这是?如何识出本王身份?”
“刚才民妇只是猜测,现在确认了。祖王爷曾去过台州,这几日又在温州,您来的消息早已传遍,还有台州上蔡书院的杨辉山长也给民妇来信,想要印制一批书籍,那些书籍民妇从未听说过,断定是祖王爷所赠。”李十娘缓缓道。
“而祖王爷近日在温州又做了很多事,而且听闻祖王爷多次提及要印制书籍,尤其是医学书籍,要将常用药方推广给民众,民妇从事此业,肯定是留意在心,民妇不才,自认在临安时还是有些名声的,一直期待祖王爷到访。”
“呵呵,你这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在这等着本王啊。”赵德芳不由对这个李十娘的聪慧暗暗心惊。
“主要还是近几日无客商登门,今日祖王爷亲临,气度不凡,还带一众随行,一看就非常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即,两人开始聊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李十娘侃侃而谈,将两种印刷术的优劣都说了个遍,并亲自上手演示。
经交谈,赵德芳终于了解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盛行的缘由。雕版印刷简单易行,在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把纸覆在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雕版书籍因版本不同,所印制的风格又各具版本特色,也容易被藏家收藏。
活字则由于动辄上万字的字模数量,使得活字印刷工坊初期成本高昂。字模数量多对工人的要求也更高,排版时要求按韵脚分类择取,由于字模无拼音标刻,对书稿寻字布版相当考验工人。并且用过之后漆黑一团的反字,视力记忆要绝佳才行。要成为熟练工可不是三朝五夕可成之事,操作的困难使得推广更为不易。而活字铸模,刻字,排字,审稿,定板工作量不小,由于是反字,识字不多的工人速度就慢。更要命的是,汉字的特点造成省板不省工,操作复杂要求排版印刷者文化水平很高,常常一匠难求,因此也造成了活字印刷术推广的困难。
“听说活字模是泥胚烧制,大小粗细不均,使用不便,为何不用木质、陶瓷,或者铁铅乃至铜制?”
“祖王爷,泥胚烧制的最多使用十余次,就会因墨汁侵蚀而损坏,木字的也比较常用,但容易变形,陶瓷烧制的字模不容易着墨,铁质的容易生锈,至于铅字,民妇尚未遇到过,而铜字模成本太高,铜字易流失变得残缺不全,字模甚至最后被铸成了铜钱。”
“你这里都存了何种字模?”赵德芳问。
“祖王爷请看,这几种字模都有保存,但已经是不齐全了,若非出自同一批次同一匠人之手,很难补全相同字模。”
“这么说,这些都无甚用处了?”赵德芳问。
“对于文字数量少的书籍,或者简单排字的书籍,有时还是能够使用的。”李十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