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战略规划

乔文华以为刘国梁不想去上海,所以他又说了两种办法。

实际上说到去上海,刘国梁忙完手头的事情,他还真的需要去一次,因为明年小鬼子会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

历史上,为了转移九一八事变对日本造成的国际负面影响,1932年八月一十三,日军对上海发动了进攻。

这一历史虽然因为刘国梁的原因可能时间会有偏差,但他相信,日军肯定会进攻上海。

为此,他必须在一年内在上海建立一个义勇军根据地,同时培养一支义勇军特战大队。

刘国梁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有三。

其一,义勇军只是民间抗日力量,所以没有稳定的后勤。

正如历史上一样,义勇军的军饷和物质补给,全靠海内外爱国人士的捐助。

这就注定了,义勇军要么短时间内扩大规模和日军打一场短期内的战争。

要么缩减义勇军军队人数,以训练精兵为主,将义勇军打造成一支刺客军队。

然后利用义勇军超越时代的战术,以及刘国梁手中的信息优势,直插日军的软肋,做到一剑封喉。

即便不能一击致命,也要让日军变成残血,这样就为正面战场的华夏军队大大减轻压力。

显而易见,华夏的抗战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义勇军只能选择第二条路。

既然选择走精兵路线,那刘国梁就只能因地制宜的去培养各个战区的特种兵大队。

毕竟,你不能要求北方的人水性一定比南方人好。

纵然特种兵会游泳那是必备技能,但一个北方人,你让他短时间适应南方湿热的气候,这有些强人所难。

而且刘国梁的特战大队,不论从人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那肯定都是阉割版的。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时间的紧迫性,也容不得刘国梁给这些特种兵很长的学习时间。

那么,特种兵成员的本地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他们熟悉本地区的人文地貌,也更适应本地区的气候环境。

其二,华夏的抗日战场从东北到云南非常广,特战队没有飞机,也没有灵活的无线通讯工具。

如果特战大队来回跑去执行全国各战区的任务,那没等赶到战场黄花菜都凉了,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行性。

就算能赶到战场,没有一手的情报支持,大老远跑来也不熟悉该战区的具体情况,那和去送死没区别。

历史上全面抗战开始,全国划为了五大战区,但是到了1938年,又重新划分为九大战区。

所以刘国梁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在七年内打造十支特战大队。

按照最开始的五个战区划分,每个战区分配两支特战大队。

其三,义勇军的武器装备的供应肯定指望不上民国政府,毕竟他们自己都不够用。

所以,武器来源的多样性那是必然的。

这些武器有可能是爱国人士捐助,有可能是刘国梁自己花钱买,还有可能是从小鬼子那里抢的。

武器的多样性会加大后勤的压力,而特战大队的作战特性,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所以庞大而复杂的后勤那将是致命的。

如果将武器装备分类使用,那后勤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当然,刘国梁最终还是会建造自己的兵工厂,但这些兵工厂生产的并非制式武器,而是专门为特种兵使用的特殊武器。

这些武器工艺复杂,成本昂贵,无法量产,只能供应特战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