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公子华跟内阁大臣处理完事务,几人坐到茶桌上聊着天,如今昌文君已经被公子华所折服,不再对侄子扶苏抱有一丝希望,因为公子华太强了,如今朝堂实权的二品都是支持他的,累了,打不过就加入。
话题不知不觉间就聊到了商纣王。这一话题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层层波澜,公子华与儒王绾侃侃而谈,而昌文君等人则饶有兴致地在一旁吃瓜,他们的眼神中带着好奇。
公子华调整了一下思绪,继续说道:“在《尚书,周书》当中,有一篇文章叫做《牧誓》这篇檄文简单解释就是说纣王的罪责有3点。这第一点,便是听信女性的话。在那个时代,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人心,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认为应当有果断的决策能力,而听信女子之言在当时的观念里是一种有失威严和判断力的表现。也许纣王身边的女子提出了某些建议或者施加了一定的影响,这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政治环境下被视为过错。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是否因为当时对女性的歧视性观念才将此作为罪责之一呢?毕竟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这其中是否存在着对纣王形象的抹黑,这一点值得深入探究。”
说到这里,公子华看了一眼王绾,发现他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公子华接着说:“这第二点是不重视祭祀。在古代社会,祭祀可是国家大事,是与神灵沟通、祈求庇佑、传承祖宗意志的重要仪式。一个不重视祭祀的君主,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违背了天道、不敬祖宗的。祭祀关乎着一个国家的信仰根基,纣王不重视祭祀,或许是他有自己独特的治国理念,想要突破一些传统宗教观念的束缚,但这却成了他被讨伐的理由之一。这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对于祭祀在国家治理中重要性的高度认同。”
继续讲述第三点:“第三,经常提用一些有罪的平民和奴隶,却不用同宗的贵族兄弟,结果那些人当了官残害百姓啊。纣王此举或许是一种打破阶层固化的尝试,他看到了平民和奴隶中存在的一些才能,想要给予他们机会来治理国家。但在当时贵族统治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下,这无疑触动了贵族们的利益。那些被提拔的有罪之人一旦为官后出现残害百姓的行为,这就更加坐实了纣王的过错。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纣王的初衷也许是为了革新政治格局,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公子华紧接着说道:“而纣王那些我们人所共知的荒淫残暴之举,比如说挖酒池筑肉林、劳民伤财建造摘星楼、断骨验髓毫无人性的事、以炮烙之刑杀害忠臣良将啊,将皇叔比干剖腹挖心、受妖女魅惑杀妻杀子等等这些事情在檄文里边儿一件儿都没有。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如果纣王真的如此荒淫残暴,为何周武王的伐纣檄文里不将这些作为他的主要罪责呢?难道是这些事情并不属实,或者是在当时这些事情还没有广泛流传开来?又或者是周武王认为上述三点罪责已经足以号召诸侯和民众来共同讨伐纣王,无需再加上这些在民间流传的荒淫残暴之事。”
一直静静听着的王绾此时终于开口了,“公子华所言,有些部分确有思考之处,但吾等也不能轻易否定传统记载。关于听信女子之言,在儒家的观念里,君主应当遵循正道,远离女色的干扰。女子往往被认为容易感情用事,而纣王听信女子之言,可能导致决策偏离正轨。”
公子华马上反驳道:“老师,您这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女子也并非皆是无智之人,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女性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如果仅仅因为性别就否定她们的建议,这是否过于偏颇?”
王绾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公子,你要明白,这并非是单纯的性别歧视。在古代的政治秩序中,君主的决策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而当时的女子大多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治国教育,她们的见识往往局限于宫廷内部之事,与治国理政所需的广博知识和长远眼光不可同日而语。纣王听信女子之言,这是对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
公子华皱了皱眉头,说道:“但这并不能成为绝对的罪责啊。如果女子的建议有合理之处,难道君主就不能采纳吗?再说纣王不重视祭祀之事,我觉得这也可能是他对当时过度依赖神灵庇佑的一种反抗。他或许想要通过重视人事、发展民生来巩固国家,而不是将希望都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祭祀上。”
王绾正色道:“公子,你这是对古代祭祀意义的一种误解。祭祀不仅仅是一种祈求神灵庇佑的仪式,更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方式。通过祭祀,君主可以向民众传递尊敬祖宗、遵循天道的观念。纣王不重视祭祀,就是在破坏这种道德传承,这会让民众失去信仰的依托,国家的根基就会动摇。”
公子华不服气地说道:“可是先老师,民众的信仰就只能建立在祭祀之上吗?如果一个君主能够让民众过上富足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信仰建立方式吗?而且关于他任用有罪的平民和奴隶而不用贵族兄弟这件事,我认为纣王是看到了贵族统治的弊端,想要进行改革。虽然结果出现了问题,但他的初衷不应该被完全否定。”
小主,
王绾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公子,你太过于理想化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贵族阶级经过多年的传承,他们拥有治理国家的经验和家族传承的文化。平民和奴隶虽然可能有一些才能,但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家族的约束。纣王此举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导致了混乱的局面。而且,他的这些行为在当时被视为违背了祖宗之法。”
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一旁的昌文君等人则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点头,时而露出疑惑的神情。昌文君小声对身边的人说:“这公子和王绾先生都有自己的道理啊,真不知道这场争论最后会谁胜谁负。”
公子华又说道:“但老师,我们再回到那些纣王荒淫残暴的事情不在伐纣檄文里这件事上。这难道不奇怪吗?如果这些事情是真的,周武王为何不把它们作为最有力的讨伐理由?”
王绾微微一笑,说道:“公子华,你要考虑到檄文的目的。檄文是为了从政治和道德的高度来声讨纣王,上述三点罪责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纣王统治的合法性。那些荒淫残暴之事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在正式的檄文里可能被认为过于血腥和低俗,不适合作为正式的讨伐理由。而且,有些事情可能是在纣王统治后期才发生的,在牧野之战前夕还没有成为大众都知晓的普遍事实。”
公子华想了想,说道:“先生的解释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疑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都是经过层层修饰的,很难说清楚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被美化或者丑化的。就像纣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真正知道了。”
王绾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公子,我们虽然无法完全还原历史的真相,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史料的研究,尽量接近真相。儒家讲究以史为鉴,无论纣王的真相如何,我们从他的故事中可以吸取很多教训,比如君主应当遵循正道,重视祭祀和祖宗之法,合理任用人才等等。”
这场关于商纣王的讨论持续了很久,虽然公子华和王绾最终也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他们的讨论却让在场的所有人对商纣王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无论是公子华的大胆质疑,还是王绾的坚守传统观点,都让大家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而昌文君等人在一旁的吃瓜,也不仅仅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卷入到历史思考的旋涡之中,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