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反重力技术

他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了数千名最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一座遍布机密设施的研究基地展开密切合作。这些物理学家首先从引力理论和量子力学入手,试图找到可以改变或抵消引力的可能方法。

他们使用种花家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进行高精度的数字物理模拟。不同的模型理论被逐一仿真验证,以寻找产生重力屏蔽的突破点。这项工作量之巨大,连量子计算机运转了数年才逐步获取有价值的结果。

首先,科学家们尝试通过精确配置高速自旋粒子的方式,来改变局域的引力势态。这种自旋对称会引起微弱的时空扭曲,理论上可形成抗重场。但是经过长时间仿真计算,这种方法产生的反重力效应非常微小,难以观测。

随后,研究员们又尝试激发引力波的高能态,希望通过它们的叠加干涉来抵消静态引力场。但经过几年激烈探索,结果依旧难以突破。激发的引力波能量要求极高,而且无法形成稳定的局域屏障。

当传统方法屡屡失败后,一位大胆的年轻理论家提出了新的方向——通过空间折叠来模拟反重力。这种四维空间的拓扑变换可以在理论上改变局部的引力势,但远超过人类目前的技术。

团队经过讨论认为这一全新思路值得尝试。他们开发了一个可以进行简单折叠变换的量子虚拟室。在这个受控空间内,物体的坐标状态会被自动量子叠加。调节叠加参数就能得到不同的折叠效果。

第一阶段的试验非常艰难,要求对时空折叠过程进行精确控制。研究员们反复调整光子叠加态,寻找产生负引力的可能折叠形态。终于,在某次试验中,一个落入虚拟室的试样发生了明显的缓速下落!这说明负引力场已经初步产生!

接下来要解决的难题是稳定性。随机形成的负引力场时断时续,无法形成稳定的悬浮。为此,团队构建了一个由数万个锁相激光组成的调控系统,可以准确定义虚拟室的折叠拓扑形状,锁定负引力场。

经过一年时间的迭代优化,一个范围约为1米、可以使物体稳定悬浮的负引力场终于成型。这在实验室里已经过多次验证,标志着反重力技术第一个难关的突破!

然而要把这一微小的悬浮场扩大到实用规模,还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在不破坏稳定性的前提下精确放大折叠域,同时提供足够强度的低模拟源。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开发了一个由超导环路组成的量子模拟放大器。经过无数次的测试失败,一个10米范围的反重力场终于成型。这已经足以让一个成年人稳定飘浮。更让研究员振奋的是,这一场强度可以持续近一个小时而不衰减,打开了工程应用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