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提高国际影响力。期刊的质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声誉。
四是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期刊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启发后学的思考。
五是推动产业转化应用。期刊可以加快理论成果向实用技术的转化。
乾教授的报告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获得与会院士的一致好评。
他的报告结束后,院士们纷纷表示赞同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期刊的题材要广泛覆盖各科学门类,不能只局限于某几个领域。"
"要采取双盲审稿制度,保证论文评价的客观公正。"
"期刊要刊登一定比例的科普文章,推动科普工作。"
"要重视培养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队伍。"
各种积极建设性的意见溢满了会场。
会后,正式成立了以赵学成为组长,乾教授、余敏教授和李院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期刊的筹备工作。
组长和副组长将结合院士们的意见,确定期刊办刊方针、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
同时,李老爷子亲自签发特批,拨付巨款作为创刊基金。
资金的落实为期刊后续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编辑部、发行部、印刷部等职能部门迅速成立,各司其职,有序开展工作。
其中,编委会的人选经过层层甄选,最终确定了200余名入选者。
他们都是自己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负责审读论文和确定刊物方向。
经过一个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备,期刊正式定名为《种花科技》杂志,并确定了设有天文物理、化学化工、生命农业、信息工程、地球环境等栏目。
首期试刊会很快出版,会同甄选的10篇高水平论文见诸世人。
种花国的科技工作者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
消息一经发布,整个种花家都为之震惊兴奋。
因为一直以来,国内科研工作者都向往着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以获得国际认可。
但是由于语言、渠道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科研人员只能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