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还来不及伤心,就不得不像其它游离失所的村民一样,离开已被淹没了的村子,一路往东逃难而去。他一路讨饭到离家一百多里的怀龙镇,当少年到达这个算比较大的城镇时已是傍晚,进入这个镇第一眼就是镇边上的一间破旧的小寺庙,根据少年的经验,寺庙通常有些余粮容易讨到饭吃。
饿了几天肚子的少年敲寺门也是有气无力的,好一阵子,才有人来开门,开门的是一个老和尚,少年见到老和尚就说要他要出家做和尚。
老和尚问道:“你这么小,为什么要做和尚?”
少年说:“有饭吃”。确实因为那一年好多地方都闹饥荒,讨饭也是很多时候教讨不到,经常要饿着肚子,能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
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出家人才要出去化斋的,你这个小孩不是出家人都要出去化斋饭,唉,现在这世道真是难啊。我这小寺庙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其它年轻的和尚都因为饥荒而外出逃难了,你留在这里也没米饭吃啊,庙里就只剩下去年的一些糙米木薯等。”
少年说,“老师傅,求你收留我吧,我能吃苦,有木薯吃就很好了,而且我还能外出找些野菜野果跟你一起吃,我年轻力壮可以照顾你,我家人都在这次洪水中死了,我没地方去了。”
见少年如此坚持,老和尚问,“你叫什么名字?”
少年说,“师傅,我叫岱静之。”
老和尚点点头说,“好名字,名字出自诗经吧。”
少年惊异地问,“师傅,你怎么知道的?名字是我爷爷帮我起的,他是我们镇上的私塾先生,他见我小时候调皮,让我要少说话多学习多思考,然后帮我起名叫静之,爷爷说是来自诗经的一句:静言思之。”
老和尚点点头,默默念:“静言思之。”
然后这破寺庙就多了一个少年,而老和尚也就是单纯收留他,给他一口饭而已,也不要他真做和尙。于是这一老一少的,在这破寺里一起对抗这艰难的时节。
有一天,静之外出寻找能吃的野菜,不料在田野不小心被一条毒蛇咬了,回到寺庙时就晕倒在寺门边。老和尚后来不见少年回来,出门要找时才发现了趴在门口的静之,赶紧抱他回寺里,在寺庙阁楼找了些解毒的草药,煮了一大锅,然后将药水倒入一个大木桶,将静之放在木桶了泡了三个时辰,静之才慢慢醒过来。
过了些日子,老和尚对少年说,你外出总有可能遇到危险,有可能是毒蛇,有可能是野猪同,也有可能是强盗等坏人,你要有些防身之技才行。少年高兴地说:“师傅,你是不是有什么武功秘笈给我?是不是学了可以做武林盟主之类的?我不怕苦的,我想学。”
老和尚苦笑一声,道:“你想哪里去了,哪里有什么武功秘籍,我也并非会什么绝世武功,也不是什么深藏不露的高人。只是我年轻时在少林寺呆过,不过我不是做和尚,只是在少林寺做一个普通的伙夫而已,平时就是上山砍柴劈柴挑水等,在一次外出挑水时阴差阳错救了一个落水的武僧,后来他看我用柴刀劈柴很费劲,没什么技巧,他为了报答我,就偷偷教了我一些用刀的功夫。我在少林寺当了10年伙夫,武僧教我的耍刀功夫我都很练熟了,后来家里父母过世,我回老家帮父母办后事,接着就娶了妻子定居下来,以帮人杀猪卖肉为生。过了几年,妻子生孩子,结果妻子难产,妻子小孩都死了,我灰心失意,感到一切都是空,什么都没有意义了。于是,把家产都给了弟弟,离开家,沿途流浪,后来这寺庙的住持收留了我,于是我就出家了。”
少年同情地说,“师傅,你命运真的好凄惨啊,我之前觉得自己很苦,但听你说了你的过去后,我觉得自己还比你幸运些,起码我现在还有师傅,还有一个容身之所。”
老和尚说,“或许是吧,但也或许这一切都是命,我出家后,感觉这一切皆不过是镜花水月。我年轻时在少林寺时是学了一些刀法,是如何更好用刀的技巧和方法。后来,我离开少林寺,在家卖肉,经常要剖牛猪羊,要切肉,所以当时我将少林寺的刀法用在剖切家畜上,我杀猪切肉时又快又好,当时方圆十几里都有名呢。”
老和尚回忆起往事,脸上也露出少见的笑容。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老和尚将整套刀法还有相应的步法都完完全全教给少年,少年也很有天赋,不到半年就完全掌握刀法和相对应步法的精髓,老和尚见少年这么用心和有着少见的天赋更是欣慰,在少年学会刀法后,将他自己在卖肉时的领悟也传授给少年。于是一年不到,少年就完全掌握了老和尚的用刀功夫和杀猪切肉的技巧。
就这样,一老一少在寺庙相互扶持着生活,时间过去两年了。洪灾过去也好长一段时间了,来寺庙上香添香油的人也多了些,另外老和尚有个徒弟在邻镇一个寺庙做住持,他也不时三两个月地叫人送些油米过来接济他们,所以他们俩的伙食总算比以前好多了,少年这两年也长高长壮了不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天,静之正在拿着个木棍在院子里练习,而老和尚在旁边坐着看,不时咳嗽几声。这些天,老和尚不小心感染了风寒,浑身无力,还有些咳嗽。
忽然寺门被大力撞开,五个粗壮的汉子闯了进来,原来是一小股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