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讽刺

文艺片首日票房高达1430万,导致无数人好奇《记者》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导致第二天票房还涨了一点,达到1420万,对外则是1600万。

票房暴涨,豆瓣评分也出来了,9.3分,在所有华语片中排在第二,只在《霸王别姬》之下。

不过电影的初始评分都比较高,估计过段时间,评分就会降低一点。

同时,骂声也出来了。

一群电影人跳出来批评《记者》。

不过这群人不敢像批评张一谋那样,借着电影批评导演,他们只敢批评《记者》这部电影。

《记者》这部电影第一次讽刺的是媒体,但媒体面对张天成的讽刺,都是敢怒不敢言。

民营媒体面对内地首富,全球排名第十八的富豪,哪敢得罪。

至于官媒,张天成可是受到上头重点照顾,要是张天成和上面提一句,官媒领导就会倒霉,为了自己的位置,官媒领导也不敢说什么。

至于“逆子”南方系媒体,他们没觉得自己被讽刺,反而很高兴,大肆夸赞《记者》,借助《记者》的立意,批评其它官媒操纵民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枉顾法律,偏袒商人。

《记者》第二讽刺的就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电影人。

其实也根本没讽刺,只是那些电影人对号入座,觉得张天成在讽刺他们操纵电影界。

他们都是虚职,很多人上升无望,也不怕得罪张天成。

不过,他们也不敢得罪太狠,毕竟张天成除了导演,还是一个大资本。

真要惹毛了张天成,让张天成不顾一切,那他们以后就难接到夸赞电影,贬低电影的工作。

所以他们只敢批评电影。

电影人的批评,王长田和张昭都没放在心上。

他们知道这些批评对于票房,不会有多大影响。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众的思想也在慢慢变化,不会再像改革开放以前,将专家的话当成真理。

这几年,电影人的话语权,正在快速缩小。

如今,一些电影人的批评和夸赞,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很低。

加上《记者》通过首日票房刷新文艺片纪录,已经起势,那些批评都是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