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子受的政见也有独特见解,这王位继承人交给他,也不失为很好的选择。
这也是帝乙第一次把子受和子启两个儿子放到同一水平线上进行衡量。
而子衍这个二王子,却是从未进入过帝乙的法眼。
子启温文尔雅、恭顺有礼、才华横溢;子受刚猛勇武、聪明睿智、拓土开疆。
可以说,二人各有所长。
都是继承人的合适人选,让帝乙无法做出最终决策。
廷辩,这是帝乙想出的策略。
两日后,早朝,帝乙突然抛出一个问题。
“什么人才适合为王?”
满朝文武一寂,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人敢于回答的,众人分别将目光投向三个王子。
子启起身,躬身行礼:“父王,儿臣以为,为人王者,必须具有王族血统,承天命之所归。”
大王子的意思是,只有帝王的儿子可以为王,说了等于没说。
帝乙看向子衍,子衍赶忙出列叩首:“儿臣以为,只有像父王一样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才可以为王!”
一个马屁奉上,帝乙点头。
子受看轮到自己,出列叩拜:“父王,胸怀天下,有能力富国强兵之人,可为王!”
帝乙盯着子受,心里道,好小子,知道你在徐城又“富”又“强”,在这里卖弄上了?
“当前大商的形势,各位有什么看法?特别是对外政策,有什么方法可以应对?”
帝乙对大商目前的局势,非常头疼,西伯姬昌拥兵自重,传言有称王的企图。
北方鬼侯虽然不至于谋反,也和大商没有什么战事,但是却不朝贡,每年都来哭穷。
东面矣方,已经做大做强,对大商危险最大,三五年就会爆发叛乱,朝廷苦不堪言。
这便是大商的“三公”,非但不能帮助大商稳定朝局,相反却处处掣肘,让帝乙恨得牙根痒。
还是大王子第一个发言:“如今我大商国运昌隆,恩威遍及四海,对待各方诸侯宜坚持安抚为主,以和为贵。”
二王子这时却持不同意见:“父王,就不能惯着他们,谁敢谋反,直接灭了他们!”
这倒是合乎子受的意思,于是跟着发言:“儿臣赞同二哥的意见!对待诸侯,应该恩威并施,敢于谋反,必须镇压!”
帝乙沉吟半晌,岔开了话题:“诸侯越做越大,擅动刀兵,大商的压力也很大。你们有何良策,削弱他们的势力?”
这个问题让满朝文武都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