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今天老师怎么了

并汉 做梦中 3944 字 1个月前

“我姓董名先,小名阿虎,年十。”

随后便是两两排序。

“先弟、豫弟”

“广兄、豫弟”

“广兄、先兄”

这听着怎么这么别扭!

豫弟,玉帝哥哥!

小孩子,没那么多讲究。

互相认识后,便都跽坐听讲。

师长程顺说:

“上一堂,讲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接下来是什么?阿豫,你来回答?”

甄豫听到老师点了自己的名,急忙回答道: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阿豫答得好,阿广,这是什么意思呢?”

祝广也不示弱:

“这是说一个为人孝顺、尊敬顺从兄长的人,很少见到会冒犯长辈的;而不冒犯长辈却会犯上作乱的人,也从来没有。”

“作为君子应当坚守根本。坚守根本便会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这就是仁道的根本!”

程顺听了两人的回答,不由点点头,表扬道:

“嗯!阿广也回答得不错!”

然后又看着董先,问道:

“阿先,这句话你会了吗?”

董先听了,也不知道该说会还是该说不会。

这个是人家上一堂课教的,自己没来。

怎么说会呢?

但现在他们又温习了一遍,又怎么说不会呢?

说会,打他们脸,只听了一遍,你就会了,说得过去吗?

小主,

说不会,打他们脸,才听一遍,能记住吗?

于是董先想了想,说:

“程师长,我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凡事不能愚。”

“单纯孝顺没错,但也要区分情况!”

“比如:长辈也会有错,晚辈也并非全错。”

“舜之事父,曾子受杖,不正是如此吗?”

“舜父拿大棒打,不考虑舜能不能承受。这是错的吧?”

“而曾子之父拿大棒把曾子打晕过去,这也是错的吧?”

“但舜懂得避开,而曾子不避不让,这才是曾子被批评,而舜受表扬的原因。”

董先说的这两个故事。

一个是舜侍奉父亲的故事。

父亲叫他,他总是在身边;

但父亲要杀他,却总找不到他。

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

一旦父亲用大棍打他。

他就跑,用来逃避父亲的暴怒。

而另一个是曾参被打的故事。

曾参帮忙锄瓜,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

父亲非常生气,举起一根大棍来打他。

曾参不逃不避,结果被打,倒地不起,不省人事。

过了很久才醒过来,一醒来便急忙起身,对父亲说:

刚才儿子得罪父亲了,您教导我而打我,身体无恙吧?

然后下去弹琴唱歌,想让听他的歌声,平复心情,知道自己平安。

要知道曾参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没批评曾点,反而批评曾参。

为什么呢?

按照孔子的说法,真正的孝在大义面前,要以道义为先。

如果儿子的行为会让父亲陷入不义,即便这是孝行,也不可以。

曾参错在允许父亲杀自己,从而陷父亲于不义。

“一个顾全长辈的道义,一个陷长辈于不义。”

“但却没人批评长辈的行为是否欠妥!”

“如果长辈不能反省自己的坏行为,又怎么能指望晚辈有好的行为呢?”

“让晚辈顾全长辈的颜面,而委屈求全,长辈却无动于衷,这不是好榜样!”

董先并不想质疑孔子的判断,而是提出需要解决问题的根本。

比如:

为何不批评曾参的父亲和舜的父亲呢?

正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行为,才引发的风波。

这才是问题发生的根本呀!

“我觉得,不管长辈晚辈,上官下属,兄弟姊妹,大家都要见错敢指,有错则改,这才是应该提倡的!”

“同样的道理,忠君爱国也没错。但如果天子国君有错,忠臣就应该指出,而天子应当纠正错误。”

这是董先想要表达的一种平等理念。

与董仲舒新儒家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等级观念有所不同。

这种理念无疑是超出这个时代的。

“可是简单的事容易分辨,万一遇上复杂的事呢?由谁来认定是错是对呢?”

“从前没有火,燧人氏教人用火;从前没有文字,是仓颉创造了文字;”

“这个世界与时俱进,不断有人发现,有人创造,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光凭过去先贤留给我们的,无法解释未来会出现的。”

“如果连古人都没见过,他们怎么能给我们正确的经验教训呢?”

“这书上教的,我们该学,但不能读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是提倡学习要与思考同时进行。”

“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是非的唯一途径!”

最后董先又提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能仅仅依靠前人给予的经典古籍,也不能以身份地位,权威压制。

而是要实践。

用实践去检验。

随着董先一番高谈阔论,甚至最后还用论语结束。

这下把三人给整不会了。

今天是上课是教你们要孝悌。

嫡庶尊卑,长幼有别。

孝悌是前提,忠是目的。

服从,而不是造反,这样才可以维护安定和谐。

从天子、诸侯、大夫、再到庶民、奴婢。

这样的社会结构,基础是封建宗法血缘。

而孝悌之道,可以说服百姓层层服从。

简单说,就好管理,那么多话干什么。

这也是当时社会的道德要求。

但人家董先开口就说凡事不该愚。

孝,不该愚孝。

忠,不该愚忠。

意思是孝忠的对象错了,不该完全遵从。

与孝悌的仁道,还是有一些区别。

虽然孝悌里面也含有指出错误,避免对方不义之类的意思。

但总感觉不是一个意思!

从董先敢于质疑先人的着书立说这一点上。

这种行为本身就超出了传统孝悌的意思。

祝广年纪较大,比较沉得住气。

完了,这小子刚来就要跟老师下马威,我们要受牵连了。

甄豫就比较紧张了,这脸上都写着呢。

就差眼泪掉下来了。

不知今天这个要抄多少遍!

董先开学第一课就来这一套。

这让大家多担心呀。

当然不是担心董先,他才来还不到一会。

大家主要在担心会受罚。

这时他们三人惊奇地见到:

老师程顺,他笑了!

这车开得有点急,弯拐得有点大!

这老夫子居然笑了。

他居然会笑!

他为什么笑呢?

大家都不知道!

照理说,董先这番无君无父,不守孝悌的话。

他不是应该高举礼教大旗,一举镇压这股反抗势力的吗?

他怎么还笑了!

今天老师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