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好在我并不是用来收藏,而是直接用。

在二楼的大工作台面上摊开卷轴,我从上到下仔仔细细的看着这幅画。

我在仔细思考要如何改,要从哪里下笔。

我整整想了一上午,还借用了苏沫的笔记本电脑。

我是一边仔细观察这幅《秋林行车图》,一边在电脑上查找各种傅抱石的画。

我的极强的观察能力这个时候就显得非常好用了。

我看完几百幅傅抱石的画后,便系统性的总结出了傅抱石绘画的一些特点。

这种特点不是书画鉴定师们所说的什么行笔笔触飘逸、微妙含蓄、乱而有法,这种模棱两可的说词。

我的总结,是那种非常直接的,非常细微的,如同小学生看问题的角度。

比如,枯笔向上旋转,呈45度,往往出4到5个分叉。

比如,画鞋履的线条大约0.3公分。

我是从做旧师的角度看问题,总结出来的都是具体而细微的地方,都是可以直接上手操作的。

看完几百幅原作,再来看这幅《秋林行车图》。

就会发现破绽太多,但又觉得,这幅画其实还是仿的不错的。

精髓虽差了些,但在形象上还是下足了功夫的。

实际上,我前后一共只添了六笔。

主要将几处行笔时明显较慢的地方,给线条锐化了。

让笔墨线条有了浓淡变化,看起来就飘逸了起来。

只能这六笔,不能再多。

再多,就反而容易留下新的破绽。

添加完,我又用吹风机将画面笔墨略微吹了吹。

不能吹过了,因为吹风机热风吹过了会留下痕迹。

画先放在一边稍为晾一会。

吃过午饭,我让小武去买两样东西。

强紫外线灯和香。

香就是庙里烧的那种香,我特意交待小武买那种不用带任何味道的。

小武东西买回来的时候,画也晾的差不多了。

香点上,但是不在二楼点,在一楼,在洗手间。

我怕画上面留下烟火味。

虽然这一两根香的味道不可能会被人闻出来,但是一个真正的作旧大师是非常严谨的。

每一处细节都要求的极为严苛,就好像我爷爷一样。

点香不是做什么仪式,而是要香灰。

得了香灰,我又让小武去马路边找了些灰尘。

要那种比较干净的灰尘。

有人肯定会奇怪了,灰尘还有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