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北国风光

郭靖的目光缓缓扫过这由客运车厢改造而成的货运车厢,尽管车厢外壁虽已褪去了往日的鲜亮,但那抹深沉的绿色却仿佛承载着无数旅人的故事与梦想,显得格外有韵味。内部,原本为乘客设计的舒适座椅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空旷而实用的空间。

十车的庞大货物量,在精心规划与高效利用下,竟然仅仅占据了四节车厢的空间,郭靖迅速而果断地将手中的100人小队划分为四个精干的小分队,每个分队恰好由25名精英组成,这样的配置既保证了队伍的灵活性,又确保了任务执行的效率与深度。

郭靖亲自挂帅,担任其中一支小队的指挥官,而其余三支小队,则分别交由了王飞跃、张彪、李海涛这三位同样杰出的战士统领。他们各自拥有着不凡的才能与丰富的经验,是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在郭靖的小队中,原队长郝雷以其粗犷的外表和过人的实力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他那满脸的胡腮,在昏黄的灯光下更显英气逼人,原本在这个小队郝雷被人叫做黑脸雷公,现在小队首领易主,倒是没有谁敢当着郭靖的面来放肆。

郭靖接过郝雷递来的行军包,这不仅仅是一个装载物品的容器,更是郭靖智慧与创新的结晶,凝聚了他对纺织业未来的无限憧憬。自刘黎明以非凡的魄力,斥资50万成功收购商鞅市纺织厂以来,郭靖便全身心投入到纺织厂的改造与升级之中,誓要将这座传统工厂焕发新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面对纺织技术与面料选择的双重挑战,郭靖并未退缩。他深知,传统汉服虽美,却受限于工艺与材料的瓶颈,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然而,这并未阻挡他前行的脚步。他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实用的领域——安保作战服与工人工装的设计与生产。这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更是对纺织厂转型之路的一次勇敢探索。

改建后的秦汉纺织厂,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为全厂的安保人员量身打造一套作战服。这套作战服在元宵节的晚会上惊艳亮相,安保人员身着崭新战服,英姿飒爽,成为了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不仅是对郭靖设计才华的肯定,更是对纺织厂改造成果的一次成功展示。

紧接着,郭靖又将目光投向了工人工装的设计。他摒弃了传统的吉良布材质,转而采用了一种更为先进、舒适的面料——纯棉与蚕丝的完美融合。这种面料不仅吸湿透气,还兼具了蚕丝的光泽与柔软,让工人们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也能保持干爽与舒适。

在LOGO的设计上,郭靖更是别出心裁。他没有选择大而醒目的图案,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一只三足两耳的小鼎作为标识。这只小鼎简约而不失庄重,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寓意着秦王酒厂稳固而坚实的基础,于是秦王鼎就成为了秦王集团的标志。

它静静地躺在工装的胸口处,成为了每一位工人身份的象征与荣耀的徽章。

随着第一件工装体恤与工装裤的设计制造完成,郭靖亲自试穿,感受着面料带来的舒适与贴合。

随后,刘黎明积极响应郭靖的号召,迅速组织团队投入到行军包的批量生产中。这批行军包,不仅是郭靖创意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更是对战场需求深刻理解的体现。它们的设计巧妙而周到,不仅充分考虑到了行军作战中物资携带的便捷性,更在防护性能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行军包的内部空间经过精心规划,能够轻松容纳繁重的军事装备和补给物资,为战士们在长途跋涉中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而更令人惊叹的是,郭靖特意要求对行军包进行加厚处理,并在最隐蔽的内层嵌入了一块钢板。这一创新之举,使得这款行军包在关键时刻能够化身为简易的防弹衣,为战士们提供额外的生命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