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桌上面布满了灰尘,中间放着一个木盒。
木盒看上去十分精美,只不过岁月留下了太多痕迹,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腐朽。
黄常安站在石桌前,双眼微微发热,激发通天眼,仔细看了看,确定没有什么毒气以及机关,这才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
木盒打开,抖落一阵灰。
里面只放了两样东西:一根蜡烛以及一个竹简。
黄常安先是拿起蜡烛放到一边,然后又拿起竹简。
原本一捆的竹简忽然散落。
上面的绳子早已被时间侵蚀,腐烂,之前没人动过,所以才保持原型。黄常安一拿起来,原本微弱的平衡立即破碎。
黄常安只得将那些竹条一根根放好。
三国时期,人们还是左行书。黄常安很快就编排好顺序。
上面也不多字,写的还是隶书。
好在黄常安是学汉语言文学的,不然还未必能完全读懂。
从左往右,写到:
“持烛而行,数三,凡三三者,记之,观壁,尔所寻之物,便于壁中。”
意思是要拿着蜡烛往前走,数三步,凡是三的倍数步伐,都要记下来,然后看向墙壁。黄常安来这里所寻找的物品,便在墙壁上。
神了,居然这都能安排。
黄常安立即拿起蜡烛,用墙上燃烧的油灯点燃蜡烛。
然后拿着蜡烛,往前走去。
按照竹简上的要求,每走三步就看一次墙壁。
第三步的时候,黄常安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两边的墙壁。
右边没有东西,而左边则画着壁画。
一群穿着盔甲的人,在行走。
最前面的人看着应该是领军人物,看上去极为不同,因为只有他才身披披风。
确认没有什么机关。
黄常安继续往前走。
又三步,停下来,看向右边,还是一样没有东西,而左边也跟三步前一样,画着壁画。
这里的壁画上画着的是军队进入大山里,绵延不断,最远处的大山深处有一个洞穴。
随后黄常安继续往前走三步,看向左边的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