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自然而然会认为,一个人出差拉行李箱是正常的。
理所应当地觉得行李箱里,装的是出差的行李。
这种心理学效应,赵耀说过,好像叫做首因效应。
题安一大早给赵耀打电话,让赵耀帮忙分析这个案子的首因效应作用。
他不确定首因效应的能量大小,是否能真正左右侦查方向。
赵耀说:“你还真是勤奋,这么一大早。
起的比鸡早,昨晚上睡得比狗晚吧?”
题安说:“没咋睡。你快说说。”
赵耀想了想,“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认知效果。就是首因效应。
最先进入大脑的信息的作用不容小觑。
不仅可以影响后来信息的输入,还能让后来输入的信息,有最初输入信息的属性痕迹。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可以看出首因效应的强大。
简单来说,就是心理学家写了两段,属于同一个人的性格描写。
一段是外向型描写,一段是内向型描写。
心理学家将这两段话放在了一起,组成了一篇文章。
分两组实验的时候,一组给受试者看的是外向型描写在前,内向型描写在后的文章。
另一组受试者则看的是,内向型描写在前,外向型描写在后的文章。
结果,同一篇文章,只因前后顺序不同,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第一组普遍认为文章中描述的这个人,是热情奔放的外向型。
第二组则认为文章中描述的人,是害羞腼腆不善交际的内向型。
这就是首因效应能引起的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会造成生活当中大脑的信息接收不完全,甚至影响判断。
这个首因效应看似荒谬,实则人人都可能被自己的大脑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