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火车晚点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有个笑话说:“列车时刻表就是让你知道火车晚点多长时间的。”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状。

就在杨林思绪飘远的时候,一道火车特有的“呜呜”声由远及近传来,将杨林拉回了现实,只见一列火车缓缓驶进了车站,正是杨林在等的车。

站台上的乌泱泱人群立马沸腾起来,赶紧招呼自己的同伴、家人,同时将放在地上脚边的大包小包拎在手上,做好冲锋的准备。

杨林不免有些失望起来,这才晚点了不到20分钟。

车还没有停车,大家就随着车门跑动起来,原本排好的队伍立时作废,所有人都竭尽全力往前挤,希望占领一个有利的位置。

杨林年轻力壮,又是独自一人,行李又少又轻,在这场争夺战中自然抢到了一个好的排位,排在当前车厢队伍的第三位,前面两个人看起来是一对农民工兄弟,两人都肩扛手提了好几个极有特色的蛇皮袋,里面装的鼓鼓囊囊的,应该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杨林年轻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背这么多行李上路?等到他有了足够的人生阅历,才逐渐理解了他们的行为。

这是一群工作极度不稳定的人,可能年前还在这里打工,年后就会去另一个千里以外的地方谋生,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样,他们是哪里能赚到钱,就去哪里。

而他们行李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赚取的微薄收入买来的,自然不舍得潇洒地丢弃,说走就走。

车门一打开,上面就涌下来了好几个人,将下面的人冲的东倒西歪,下面的人想要马上挤上去,被守在门口的列车乘务员拦住了。

先下后上,这是最基本的规则,如果没有人维持这个秩序的话,结果就是谁也别想顺利下车上车,特别是在春运期间这个特殊的时段。

等到下车的人下来的差不多了,乘务员才让守在下面翘首以盼的人上车。

由于上车的人太多,乘务员根本做不到仔细检查每一个人的车票,大家拿着车票在他眼前晃了一下就都急不可待地往车上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