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提高投资者和储户的风险意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道德风险是不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债权人和储户都会根据市场实际存在的风险来确定资金价格。
他们会仔细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项目前景等因素,
并据此决定是否提供贷款以及贷款利率的高低。
如果借款人的信用良好、还款能力强且项目前景看好,
那么他将能够获得较低利率的贷款;
反之,如果借款人的信用较差、还款能力弱或项目前景不佳,
那么他将需要支付较高的利率甚至无法获得贷款。
然而,如果监管缺失或者政府过度干预,导致市场扭曲,
那么道德风险就可能产生,资金定价也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扭曲。
例如,如果监管机构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过低,
或者政府对某些行业或企业提供过度保护,那么银行可能会放松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从而增加了道德风险。
此外,如果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压低贷款利率,使得资金价格低于市场实际风险水平,
那么借款人可能会过度借贷,从而引发道德风险。
泰国当时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扭曲的状态。
在1984年至1995年间,泰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泰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较多,包括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较低、对某些行业的保护以及对贷款利率的管制等。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较快,泰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异常繁荣,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流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泰国的金融市场逐渐扭曲,道德风险开始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泰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纷纷降低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标准,大量发放高风险贷款。
同时,由于政府对贷款利率的管制,资金价格被压低,使得借款人更容易获得贷款并扩大投资规模。
最终,当经济形势逆转时,泰国的金融体系陷入危机,许多银行和企业破产倒闭,给泰国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一方面,随着泰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成长,外资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纷纷涌入该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实体经济领域(外国直接投资,简称FDI)。
这些外资的流入推动了泰国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