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这可是昭告天下的储君啊

他们会有军士陪同。

“小王爷有天命在身啊,所以什么事情都能事半功倍。”军工联合办的管事啧啧称奇。

找到优质燧石矿的事情,被下面的人传得神乎其微。

各种关于小王爷天命加身的言论,被北平的百姓们深以为然,都认为理当如此。

朱高炽听闻后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狗屁的天命加身,不过是后世的成果而已,他正好知道湖南有优质的燧石。

这种东西吧,有时候真是运气。

倭人在东三省挖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石油,结果新中国找到了。

大庆油田于一九五九年发现,一九六九年开发建设。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仅用三年多时间,生产原油近一千二百万吨,实现五千万吨以上连续二十七年高产稳产,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布局,甩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就说倭人气不气吧。

在卢沟桥事变前,也就是一九三七年,倭国从美国进口了五百五十万吨的石油。

二战后期,在英美的禁运下,倭国靠着国内储备的大几百万吨的石油,节省再节省应付了两年多的消耗。

军商联合办,军工联合办联合出面,向商人们下订单,商行去湖广南部开设燧石矿。

合记商行只能无奈的放弃,他们在内地可没有深厚的关系网,比不过来自内地的商团。

而朱高炽的书信也抵达了应天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把北平种种的变革和应对,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朱元璋和朱棣。

此时的朱棣,已经在应天府的公众场合开始露头。

反对的声音很大。

“炽儿要求开放应天府的港口,在松江府的上海县建立经济特区,推动大明的商贸圈。”

朱棣变得廋了些,身前的案台上满是奏疏和公文。

朱元璋躺在榻上,面色红润了不少。

“他要开,就让他开。”

朱棣嘴角抖了抖。

父皇对孙儿太好了。

“可是应天府的水师驻扎在上海县,难道让水师转移驻地?”

“人家都叫海军了,留着凑出来的水师做什么,难道还北上与人家的两支海军交战不成。”

朱元璋坐了起来,大声的骂起官员们。

“有样学样都学不好,打不过怕什么,跟着学啊,他们倒好,整日就知道叫唤。”

听到父皇的骂声,朱棣无言以对。

说得轻巧。

朱棣看着案几上的奏疏,自己肯定是要偏袒儿子的。

下面的皇孙造反,上面的皇帝配合,还有一位藩王坐镇,中间的官员们能做什么。

“战事上打不赢,光靠喊声大有什么用。”

“你儿子能打胜仗,所以能游刃有余,进退自如,稍微妥协一下,就拉拢到了大量的官员。”

朱元璋虽然改变了主意,但是看到自己的官员体系如此无力应对,心里难免不爽。

以前精力不足,想着大明的存亡,索性直接放弃。

现在好吃好睡,头也不晕了,眼也不花了,精神气也足了,朱元璋对许多东西又看不过眼起来。

北平的中秋盛典后,各行省的官员抵抗态度大为消减,特别是北平成立的内阁,许多官员主动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