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心里那叫一个纠结,心想:“这李自成拿我父母来要挟我,量他也不敢真伤害他们。” 于是,他挺直了腰杆,大声喊道:“我吴三桂绝不投降!” 这话音还没落呢,就听见 “扑扑” 几声,一连二三十颗脑袋从城墙上扔了下来。吴三桂定睛一看,正是自己父母的首级。这一下,他脑袋 “嗡” 的一声,身子一软,直接从马上栽了下去。士兵们赶紧把他扶起来,吴三桂捶胸顿足,哭得那叫一个凄惨。
巧了,这时候清兵也赶到了。多尔衮听说了这事,赶紧过来安慰吴三桂。清兵借着这股子悲愤的锐气,开始攻城。李自成一看这架势,知道城是守不住了,赶忙商量着逃跑。他让部下把抢来的金银财宝收拾好,又把明朝的宫殿和民房全都放火烧了,自己带着家小,开了西门,连夜逃向山陕去了。
清兵正攻城呢,突然看见城里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就知道李自成肯定跑了。满兵立刻爬上城墙,打开城门。吴三桂一马当先,冲了进去,士兵们也鱼贯而入,一直追到宫殿前,才让士兵们灭火。可惜啊,好好的一座华丽宫殿,就这么转眼间化为了灰烬。
吴三桂还想带兵去追,这时候,祖大寿和孔有德赶来了,劝他别追了。吴三桂没办法,只好收兵回京城。
再说这摄政王多尔衮进了京城以后,国家大事都交给范文程和洪承畴处理。这二位也不含糊,马上就拟好了几道告示,到处张贴。京城的老百姓一看告示,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后来又看到他们为明朝皇帝发丧,更是感激涕零。
多尔衮一看,民心已经收服得差不多了,就召集民夫,开始修建武英殿。这宫殿修好后,多尔衮就登上大殿,坐在宝座上,召集百官。百官们纷纷上表祝贺。当天,就写好了奏折,派辅国公屯齐喀和托等人去沈阳迎接两宫。
这辅国公等人刚走,就有人来报,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肯定会和大清作对。洪承畴一听,说道:“这朱由崧没啥大能耐,就是那个兵部尚书史可法,他可是祥符县人,很有见识。我还见过他弟弟,要是能让他弟弟去招降史可法,那就再好不过了。” 多尔衮听了,点点头说:“这事儿咱们再商量商量。” 没几天,去请驾的大臣派人回来禀报,说两宫已经同意,定在九月启程。
这一天,探马来报,说不得了啦,明福王在南京称帝了,还改元弘光,命令史可法统辖淮、扬、卢凤四镇,江淮一带都驻扎了重兵。多尔衮一听,还是找洪承畴商量。
这边正商量着呢,多尔衮又接到沈阳来的谕旨,知道两宫已经起驾往京城来了。这可不敢耽搁,马上派阿济格、多铎等人,带兵出城巡视。这巡视的人也是一路飞报,一会儿说圣驾已经到某处了。
多尔衮赶紧让人在通州城外先设好行殿。没一会儿又有消息,说圣驾已经进了山海关,正一步步往这儿来呢。多尔衮马上传令,让王公大臣、满汉文武全都穿上礼服,去接驾。
到了接驾那天,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就见龙旗飘扬,光彩夺目,鸾辂上的铃铛叮当作响。两旁侍卫簇拥着一位七龄天子,这小皇帝生得那叫一个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龙颜大悦,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后面跟着的就是两宫皇太后,尤其是那位吉特氏,端庄威严之中,还透着一股子妩媚劲儿。
多尔衮带着王公文武大臣,依次跪下迎接。太监扯着嗓子传旨:“平身!” 大家这才齐刷刷地站起来。圣驾进了行殿,七龄天子登上御座,旁边有传胪官站着。等王大臣们都排列好了,传胪官就一个一个唱名,众人就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这礼行完了,大家就退殿休息一会儿。
大概过了两三个时辰,又下令起銮。从永定门进了大清门,王大臣们还是按照礼仪迎送。城里的老百姓早就接到通知了,家家户户都焚香,门上挂着彩绸,那场面,真是喜庆。銮驾缓缓地经过,进了紫禁城,王大臣们就都退出去了。只有摄政王多尔衮跟着随驾入宫。
这一入宫,多尔衮可就瞧见了一件让他心里犯嘀咕的事儿。他猛地看见那已经被革职的肃亲王豪格,居然还是翎顶辉煌,大摇大摆地走进来。多尔衮心里那叫一个纳闷,可这也不好直接问呐,只能先跟着随驾入宫。
等到了十月初一,顺治帝亲自到南郊,祭告天地社稷,还把历代的神主都奉安到太庙。完了就登上武英殿,正式即中国皇帝位。满汉文武官员们都赶紧上前,又是行礼又是祝贺。这礼一结束,就昭告天下,国号大清,定都燕京,纪元顺治。
这新皇登基,肯定得论功行赏啊。因为多尔衮功劳最大,就加封他为摄政王;济尔哈朗也被晋封为信义辅政叔王;阿济格被晋封为英亲王。还恢复了肃亲王豪格的爵位,赐给吴三桂平西王的册印。这一番封赏下来,这大清朝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开始了中原统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