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动荡,局势诡异。
随着朝廷急件一再催促,加上各种高官厚禄,封赏许诺。
各路北伐大军,哪怕心思各异,也不得不挥兵猛攻。
武都侯丁原,即使明知凭借手中兵力,与臧霸对峙徒耗无功,也不得不强忍着士兵伤亡,在坚城下流血。
河内河东地区的董卓与孙雍,身上压力同样沉重,但他们却有底气,对抗朝廷施加的压力。
前者董魔王是西凉坐地虎,统帅六万西凉精锐,甚至之后平定西羌叛乱,还要靠董卓出力。
后者孙大帅,是接受招安的河东侯,征北将军,实权诸侯。
此人面上一套,背地里又是不同,对此朝廷也无甚办法,只能忍着。
常山的王芬,倒是勇猛,他虽然是一介文士,却没有保存实力或者养寇自重的想法。
所以毫不吝惜士兵伤亡,继续猛攻常山各地城关,拿下一座座大小县城,向朝廷表功。
幽州刘虞同样不弱,作为汉室宗亲,在接到朝廷的命令后,便不顾幽州民力枯竭,发动大军急攻渔阳。
这是因为幽州是他的老巢,再加上后勤补给,都依赖朝廷输血,不用汉帝催促,他也会继续进攻。
亦如李信所料,朝廷重点突破的方向,确实是董卓和王芬两人进军的东南方向。
所以徐晃和黄绍的压力很大,再加上主公迟迟不愿放权,只能丢城失地节节抵抗。
若是朝廷的将领,这样丢城失地一路败退,恐怕早就被革职砍了脑袋。
但徐晃和黄绍这些将领不一样,李信这名人主,也与其他人不同。
所以尽管失地丢城,但李信表面上却没有一句苛责,甚至还要给予更多的支持。
朝廷攻城掠地,侵略如火的同时,北地鲜卑同样有所得。
在夏军有意无意的放水下,鲜卑人在损兵折将后,也如愿以偿的突破了武皋武要两处要塞。
百万胡骑,全面越过长城防线,兵锋直指雁门、定襄、云中、乃至黄河南岸的美稷等地区。
随着鲜卑入关,北方沿线地区的世家百姓也遭了殃,虽然在此之前,夏军已经派人将民众内迁。
但仍有一些顽固分子,和新迁徙而来,自持实力的世家豪强,留在了北方。
故土难离,心存侥幸,或是艺高人胆大,等等不一而足。
定襄等地的汉人还好一些,因为他们常年遭受兵祸。
他们或多或少的都领略过战争的残酷,但云中东部的匈奴人可就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