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从广播里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大家热泪盈眶,大队的广播,播了三遍高考恢复的消息。
“嫂子,我们等到了。”
周玲搂着乔一时喜极而泣。
乔一时也激动,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接下来,我们要更加努力复习。”
“你们抓紧时间学习,孩子交给我们。”
这可是大学,考上了就能脱离农村,有一份正式好工作。
知青,工人,符合高考条件的人,都冲去县里书店找书,能抢到的寥寥无几,太多人参加高考了。
据统计,七七年高考,全国有五百七十万考生,录取了二十七万八,竞争相当激烈。
知道儿媳妇和闺女,都要参加高考,周母忧心忡忡,跟周父说了自己担忧。
“老大儿媳四个孩子,老二家的孩子也小,小玲闺女才那么大点,都去读书,孩子怎么办?”
“船到桥头自然直,实在不行,孩子都放家里,我们给看着,这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我们帮不了孩子别的忙,也别给他们拖后腿。”
“现在首要任务,是支持他们复习,能不能考上还是一回事。”
周母想起来,问道:“这是不是你说的大事?”
死老头子,有事都瞒着她。
“对,提前跟你说,怕你漏了风声。”周父憨憨道。
周母使劲拍了老伴一下:“我跟谁漏去,我是那么不知道轻重的人吗?”
周子民和乔泰健相继回来,子民工作让二哥顶工,期间工资归二哥,考上大学工作卖给他,考不上边上班边复习,怎么也得再考一次。
乔泰健工作卖了六百块,回家跟大家一起学习,距离高考只有四十多天时间,大家卯足劲学习。
知青院几个跟赵青书关系好的,有学习上问题,过来请教他们,不耽误学习时间,他们都倾囊相授,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没必要掖着藏着。
很快到高考日子,东北的十二月,室外零下二三十多度,撒尿成冰,头几天又下了一场大雪,路不好走,乔一时决定头一天去县里。
“东西带好,我们提前去县里,明天万一拖拉机出点毛病,就赶不上考试时间了。”
大家都同意提前一天到县里等着,他们做了那么多准备,不能出一点差错。
赵青书说:“我问一下汪建军他们,要不要一起。”
他们带着粮食被褥,租的大队拖拉机,冒着严寒去县里,到县里人都快冻僵了,要是早上坐拖拉机到县里,都不能好好考试。
几个知青和生产队,三个参加高考青年去住招待所,他们去王叔家住。
王叔看到他们,热情招呼道:“快进屋,一会把西屋炕烧热乎了。”
乔一时给王叔拿了一瓶酒:“王叔,麻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