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放火,民兵们看着憋屈,熏的难受,果断的躲进了地道,关上了防毒气的小门,憋屈的等着鬼子离开。
而鬼子也没在村子里面待多久,因为转移的9连,在北边再次对着鬼子发起了攻击,吸引着鬼子的队伍逐渐向北,然后就离开了太平村跟十里村这边。只是鬼子的大部队走了,又从南边来了一些鬼子伪军,还有人在村子里喊话,企图把百姓骗出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是,早就被坑怕了的百姓们,都知道鬼子伪军是个啥德行,都没有上当的。就这样,百姓们在地道中躲了好几天,甚至悄悄出去看情况的民兵,也没有找到自家的队伍,大家只好继续待在地道中等着。
还好的是,刚刚秋收,百姓们提前做了大煎饼,煮了地瓜,还有咸菜这些吃食带进了地道,倒不至于饿着。至于喝水?地道连着村子里的水井,甚至挖地道的时候还意外的挖开一个泉眼。虽然泉眼不大,但是一个两米直径,三米多深的水潭,足够喝了!
甚至,地道中还有有一条水渠把泉水引出了地道的……当然,谁也不愿意天天见不到太阳啊!就连后世那些熬夜党,白天睡觉也是能见光的!
一天,两天,三天……若不是出去就有可能送命,百姓们实在是不愿意在地道中待着,可以说是在极限的等待。
终于,在即将崩溃的时候,百姓们听到了民兵们的消息——咱们家的主力回来了,乡亲们可以各回各家了!(本章完)
太平沟,位于十里乡十里村西边三里地。虽然名字叫太平沟,但是太平沟这些天可是一点都不太平!
10月1日,日本鬼子发起扫荡,太岳区的干部们就通知了全部根据地的百姓,让他们实施坚壁清野,准备迎敌!所谓的坚壁清野,其实是一个成语,源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坚壁清野:就是坚守壁垒,使敌人无法攻进阵地;清除郊野的粮食房舍,使敌人因缺粮无遮蔽而无法久战;是一种作战策略,使敌人即使在攻下据点之后,也毫无物资、设施可用。作为防御的一方,八路军最擅长的就是发动群众,而坚壁清野,更是对敌的好办法!
所以,在太岳区的领导下,从外向内,先把道路挖掘,让敌人无法快速行军,接着就是各村的百姓们进行转移。能藏在地道里的就藏在地道里,没有地道,但是村子周围有山林的,也转移到山林中。与此同时,各村的民兵积极活动,儿童团也肩负着岗哨的职责。
总之,这是一场人民战争,因为这场战争的胜败,关系到的是根据地所有百姓的生命安全跟财产安全。
坚壁清野完了,鬼子也打来了,八路开始分段进行阻击,坚壁清野也起到了该有的作用!虽然挖断的山路跟公路,鬼子的工兵能带着伪军能修,但是这需要时间跟体力,甚至还需要材料成本;鬼子抢不到粮食,鬼子的辎重兵能带着伪军往前线输送,但是这也需要增加时间成本跟物力投入。
所以,直到5天后,鬼子的部队才陆续的深入到太岳根据地,也到了十里乡这边。
鬼子来了,八路阻击,但是鬼子凶猛,八路也没有跟鬼子死磕,而是边打边撤,跟鬼子打拉锯战。而太平沟村,就是跟鬼子打拉锯战的一个点!
因为紧邻着20团9连的驻地十里村,所以太平沟的民兵发展的很不错,300多人的村子里就有30多个民兵。而且,村子还有完善的地道,甚至能直接通往十里村的地道中。这些天,太平村的百姓们人心惶惶的,白天晚上的都不敢出村子,有情况就往地道里钻。
终于,在10月7日这一天,鬼子的大部队分出一部分到了十里村,9连跟鬼子开始接触,交火,战线终于蔓延到了太平村。 海棠线上文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