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母见郑老五扭头出了院子,叹口气去了厨房。
看见肖玉英在洗菜,也走过去搭把手。
随即,像是不经意的开口。
“老五那孩子是养废了。”
“咱们老郑家,就出了她一个混不吝。”
“一个女孩子,成天到处乱跑,也不怕招了灾。”
本就不是很生气的肖玉英,听见郑母这么一说,就没控制住脸上的笑意。
“妈,没你说的这么严重。”
“不过,五妹妹确实要管一管了,要不然今后怎么嫁人?”
“咱们娘家养着她,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嫁了人,婆家那边就该有说法了。”
“这事,还要妈多操心,我是不好张口。”
向来,肖玉英就很看得清自己的身份。
她是郑家的大儿媳,也是一众弟弟妹妹们的长嫂。
老话说长嫂如母。
可亲妈都还在,她还真没必要管这些闲事。
听着语气,郑母知道是老大媳妇不生气了,才又笑着扯开了话题。
“你那工作挺好的,就好好干。”
“吴先生讲义气,给你介绍的老板,肯定也是和他一样的善心人。”
“咱们别的本事没有,但干好一份工作的能力,那还不是手拿把掐的。”
“等几个小的长大了,说不定都是你的小跟班。”
郑母说这些话的意思,实际上还是老思想。
即便是在首都城,老观念老传统老思想,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在她的潜意识里,只要是自家人的工作,都是可以传给后辈的。
就像郑家老大,原本也是没有工作的。
还是和肖玉英结了婚以后,经由郑父介绍和推荐,才有了现在的这份工作。
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虽然花费了好几年时间。
但掌握在手里的本事,却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在郑母看来,肖玉英现在的工作,以后铁定会传给孙子辈。
至于是传给孙子还是孙女,到时候,就全看肖玉英自己的想法。
显然,肖玉英也明白郑母的意思。
明白归明白,但她却没想解释什么。
老一辈的想法都是根深蒂固的,还真没必要跟他们硬碰硬。
现实会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
所以,听郑母说完那些话以后,肖玉英就面不改色的接了话。